釋摩男本四子經

吳 支謙譯1卷CBETA T0054少于一万字 21 min 白话文由 GPT-4 翻译
佛說釋摩男本四子經
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
聞如是:
我听到这样的事:
一時佛在釋羈瘦國,行在迦維羅衛兜國泥拘類園,坐於樹下。是時有釋人名曰摩男,到佛所前,以頭面著佛足為禮,白佛言:「我常聞佛語,輙著意中。我聞佛說,人心有三態,有婬態、有怒態、有癡態。我從聞以來,常著意,我自念:『無有婬態心自為正,無有怒態心自為正,無有癡態心自為正。』我自念:『常持是三者意不動,何因緣,殊不解?』」
有一次,佛陀在迦維羅衛国的瘦国行走,在兜国泥拘类园的树下坐着。那时,有一个名叫摩男的释迦族人,来到佛陀面前,用头顶触佛陀的脚以示敬意,并对佛陀说:“我常常聆听您的教诲,铭记在心。我听说您说过,人心中有三种状态,有贪欲的状态、有愤怒的状态、有愚痴的状态。自从我听到这些话以来,我一直在思考,我自忖:‘没有贪欲,心自然正直;没有愤怒,心自然正直;没有愚痴,心自然正直。’我自忖:‘如果我一直坚守这三种心态,不动摇,那是什么原因,我始终不明白?’”
佛言:「若婬心怒心癡心解者,何因緣復與妻子共居?若有貪心故。其有賢者,自思惟:『雖有經小苦耳,久後大樂,與妻子共居須臾樂耳,久後大苦。』」
佛陀说:“如果贪欲、愤怒、愚痴的心得到了理解,那又是什么原因要和妻子同住呢?那是因为有贪心的缘故。那些贤者,会自己思考:‘虽然只是短暂的小苦,但长远来看是大乐;和妻子同住只是短暂的小乐,但长远来看是大苦。’”
「其有賢者,知世間樂少苦多?」
「那些修行善道的人,知道世间的欢乐少而苦难多吗?」
佛言:「諸比丘得阿羅漢道,知世間樂少苦多。我故求佛道者,但念世間樂少苦多。我為菩薩時,常念樂少苦多。」
佛陀说:「各位比丘得到阿罗汉的境界,知道世间的欢乐少而苦难多。我之所以追求佛道,也是因为常念世间欢乐少而苦难多。当我还是菩萨时,也总是这样想。」
摩男言:「獨佛、阿羅漢有是念耳?」
摩男问道:「只有佛陀和阿罗汉才有这样的想法吗?」
佛告摩男:「聽我言,以著心中。人於世間,何等為樂?凡有五樂,人所貪憙。眼貪好色。即著心中,晝夜念之以好色貪著;耳聞好聲,鼻聞好香,舌憙美味,身得細軟,即著心中,以好色貪著。如是五者,天下人所貪,天下樂著皆出是五事。知當出幾何憂?世間人,或作田家從得生活,或作工師用得生活,或作賈市用得生活,或作長吏用得生活,或作畜牧用得生活,或作畫師用得生活。是人寒者忍寒、熱者忍熱、苦者忍苦、飢者忍飢、渴者忍渴,俱坐貪意,俱忍是寒溫飢渴。自怨言:『我治生若干歲,苦欲死,殊不得錢財,與寒苦共居,或得病瘦。』」
佛陀告诉摩男:「听我说,把这记在心里。人们在世间,什么才是快乐?通常有五种快乐,是人们所贪恋的。眼睛贪恋美好的色彩,心就会被吸引,日日夜夜思念着美好的色彩;耳朵喜欢悦耳的声音,鼻子喜欢芬芳的香气,舌头喜欢美味的食物,身体喜欢柔软的触感,心就会被吸引,因为美好的色彩而贪恋。这五种,是天下人所贪恋的,世间的快乐都源自这五种感官的享受。人们应该知道,这会带来多少忧虑?世间的人,有的种田以维持生计,有的做工以维持生计,有的经商以维持生计,有的做官以维持生计,有的放牧以维持生计,有的绘画以维持生计。这些人,寒冷时忍受寒冷,炎热时忍受炎热,痛苦时忍受痛苦,饥饿时忍受饥饿,口渴时忍受口渴,都是因为贪欲,都是忍受着这些寒冷、炎热、饥饿和口渴。他们自怨自艾:『我辛苦工作了这么多年,受尽苦难,几乎要死了,却赚不到钱财,只能与寒冷和苦难为伍,有时还会生病消瘦。』」
佛告摩男:「是為一苦。二事者,貪婬之意。中有人,或作田家、或作工師、或作市賈、或作長吏、或作畜牧、或作畫師,行治生,忍寒熱飢渴,致貪錢財。以得富饒,復懷憂恐,畏縣官亡其錢財、或恐火起燒其錢財、或恐乘船船沒亡其錢財、或恐賊劫取其錢財、或恐貿賣亡其錢財、或恐貧家親屬持毒藥毒之、或親子散亡錢財,是人常與重憂共居,晝夜懷憂無有解已時。中復有人持錢財行,或逢縣官、或逢水火、或貨賣財物不還、或埋置地中不知其處、或有來誣謗之、或有親子用父錢財,其人自念言:『我從少小治生,忍寒熱飢渴,忍勤苦致錢財,今復亡失。』從是憂念,或病或死皆坐財錢,是皆貪意五樂所致,是為二苦。
佛陀告诉摩男:“这是第一种苦难。第二种情况是,人们心中充满贪婪和淫欲。有的人从事农耕、工艺、贸易、管理、畜牧或绘画等工作,为了谋求生计,忍受寒冷、炎热、饥饿和口渴,以获取财富。当他们变得富有后,又开始担忧,害怕官府没收财产、火灾烧毁财产、船难导致财产损失、盗贼抢劫、生意失败或贫穷的亲戚用毒药害他们,或是子女挥霍财产。这些人总是生活在沉重的忧虑中,日夜忧虑,没有解脱的时候。还有一些人带着财富出行,可能会遇到官府、水灾火灾、货物丢失、财产埋藏后忘记地点、被人诬陷或子女使用父母的财产。他们心想:‘我从年轻时就开始谋生,忍受各种苦难以积累财富,现在却失去了。’因为这些忧虑,他们可能生病或死亡,都是因为财富引起的,这些都是贪婪和追求五种感官享乐所带来的,这是第二种苦难。”
「三事者,世間人坐錢,父與子諍、兄與弟諍、夫與婦諍,或知識朋友共諍、或諸家內外共諍,背後相說惡露,是皆貪樂所致。世間人坐錢財故,王者與王者鬪、道人與道人鬪、田家與田家鬪、工師與工師鬪,皆坐錢財,故口相罵、杖相捶刀相斫,或相傷殺,皆坐貪所致,是為三苦。
三件事是世间人因钱财而坐,父亲与儿子争执、兄弟之间争执、夫妻之间争执,或者朋友之间争执、或者各家内外争执,背后相互说坏话,这些都是因贪婪和追求快乐所导致的。世间人因钱财的��故,国王与国王争斗、修行者与修行者争斗、农民与农民争斗、工匠与工匠争斗,都是因为钱财,所以相互辱骂、用杖击打、用刀砍杀,或者相互伤害,这些都是因贪婪所导致的,这就是三种苦难。
「四事者,世間人從軍,受取官錢公知,當行鬪戰生死無期,皆貪心故行從軍;以受官錢不得復休,便鬪,或傷頭或截頭、或傷臂或截臂、或傷脚或截脚,展相奪命,是皆貪所致,是為四苦。
四件事是世间人从军,接受官府的钱财和公知,必须参与战斗生死未卜,都是因为贪婪而选择从军;由于接受了官府的钱财就无法再休息,于是参与战斗,或者头部受伤或被斩首、或者手臂受伤或被斩断、或者脚部受伤或被斩断,相互夺去生命,这些都是因贪婪所导致的,这就是第四种苦难。
「五事者,世間人貪意,夜行穿人室壁,或於道中劫人、攻人城郭,為吏所得,或截頭、或截手、或截脚、或辜磔、或割其肌、或以火燒之、或以大椎椎其額、或斬其腰,是皆貪意所致,是為五苦。
“五事指的是世间人因贪婪而产生的行为,夜间潜行破坏他人房屋,或在道路上抢劫、攻击城池,被官吏捕获后,可能会被斩首、断手、断脚、肢解、割肉,或被火烧、用大椎击打额头、腰斩,这些都是贪婪导致的恶果,构成了五种苦难。”
「世間人坐錢財,轉相欺,口亦相欺,身亦相欺,意亦相欺,時自以為可自用,無有過罪;不知殃毒在後,當入地獄。其有若賢者若沙門婆羅門,自思惟世間五樂多耶?憂苦多乎?」
“世间人因钱财而相互欺骗,言语、行为、意念上都在欺骗,时常自以为这样做是合理的,没有罪过;却不知道灾祸和毒害在后头,将会堕入地狱。那些贤者或出家人、婆罗门,自己思考世间的五种乐趣多吗?还是忧虑和苦难更多?”
佛告摩男:「我為菩薩時,常念世間樂少苦多,以是故求無為之道。其有人欲言世間樂者,皆不知生死之道。若世間有賢善,心意無貪之志,復欲教人莫令貪,是最為大德。」
佛陀告诉摩男:“当我还是菩萨时,常常思考世间的快乐少而苦难多,因此寻求无为之道。那些说世间快乐的人,都不了解生死的真谛。如果世间有贤善之人,心中没有贪欲,并且想要教导他人不要贪婪,这便是最大的德行。”
佛告摩男:「我嘗至王舍國,有山名設提班擥瞿何墮夫妻沛施。我見諸尼揵種,有放髮行者、僂行者、坐地者、臥地者,身體無衣,皆被鹿皮。佛遙見之,前與尼揵語:『若何因緣,作是曹放髮行?何因緣於地坐臥,亦無衣被,自毒如是?』諸尼揵對佛言:『我曹先世行惡所致,令我今世困苦如是,行惡未盡故耳。』佛言:『若何因緣,聞知是事先世所為?從人聞耶?自知之乎?』諸尼揵言:『亦不知,亦不聞,亦不事師。』佛言:『若用是困苦故,得脫於生死乎?若亦不從人聞,亦不事師,若空自困苦為?寧可棄若所為,來事佛道。』
佛言:『我但惜若身,念若子孫,後世皆當復法,效若曹所為。』諸尼揵皆瞋恚佛所言:『王萍沙用是沙門瞿曇,為內國中。』佛告諸尼揵:『若曹勿恚!王萍沙見受我經,或不敢妄有所說。』佛告諸尼揵:『若曹寧能正坐七日七夜,不飲食、不語言,如是為樂耶?王有宮闕伎樂為樂耶?』尼揵言:『沙門瞿曇!為樂。』佛言:『何以為樂?萍沙見國何以故不樂?』尼揵言:『我曹少憂,用是故,沙門瞿曇勝王萍沙。』佛告諸尼揵:『王萍沙!有婬之意、有怒之意、有癡之意,亦欲伏諸傍臣,復欲伏外諸民,晝夜計念,當治誰、當繫誰?』
佛言:『其有婬者,亦欲自殺亦欲殺人;瞋怒者,亦欲自殺亦欲殺人;癡者,亦欲自殺亦欲殺人。』諸尼揵皆前到佛所,白佛言:『我曹亦無婬態、亦無怒態、亦無癡態,寧可作沙門。』佛言:『當歸,報若父母。』諸尼揵言:『我曹辭家學道,便與父母決。』佛言:『若曹且受五戒歸。』諸尼揵皆受五戒,一者不殺,二者不盜,三者不犯他家婦女,四者不欺,五者不飲酒。諸尼揵受五戒,著衣舉髮正行,各自歸家。
佛告摩男:「若聞經婬意、怒意、癡意,若言我持佛教,若熟思惟是五事,寧與世間等不?」
摩男言:「我當歸思惟諷誦是經典,日當到佛所。」
摩男前為佛作禮而去。
佛說釋摩男本四子經
  • 分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