釋摩男本四子經

吳 支謙譯1卷CBETA T0054少于一万字 21 min 白话文由 GPT-4 翻译
佛說釋摩男本四子經
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
聞如是:
我听到这样的话:
一時佛在釋羈瘦國,行在迦維羅衛兜國泥拘類園,坐於樹下。是時有釋人名曰摩男,到佛所前,以頭面著佛足為禮,白佛言:「我常聞佛語,輙著意中。我聞佛說,人心有三態,有婬態、有怒態、有癡態。我從聞以來,常著意,我自念:『無有婬態心自為正,無有怒態心自為正,無有癡態心自為正。』我自念:『常持是三者意不動,何因緣,殊不解?』」
有一次,佛陀在释迦牟尼国,在迦毗罗卫国的尼拘罗园里行走,坐在树下。那时,有一个释迦人名叫摩男,来到佛陀面前,用头触佛的脚以示尊敬,对佛陀说:“我经常听佛的教诲,深深记在心中。我听佛说,人的心有三种状态,有贪欲的状态、有愤怒的状态、有愚痴的状态。自从我听到这些以来,我一直深思,我自己想:‘没有贪欲的心就是正直的,没有愤怒的心就是正直的,没有愚痴的心就是正直的。’我自己想:‘我一直保持这三者的心不动,为什么还是不明白呢?’”
佛言:「若婬心怒心癡心解者,何因緣復與妻子共居?若有貪心故。其有賢者,自思惟:『雖有經小苦耳,久後大樂,與妻子共居須臾樂耳,久後大苦。』」
佛陀说:“如果一个人能够理解贪欲、愤怒和愚痴的心,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和妻子一起生活呢?这是因为他有贪心。但是,如果他是一个明智的人,他会自己思考:‘虽然现在只是一点点的痛苦,但长久之后会有大快乐,和妻子一起生活只是短暂的快乐,但长久之后会有大痛苦。’”
「其有賢者,知世間樂少苦多?」
“有没有聪明的人知道,世间的快乐少,痛苦多?”
佛言:「諸比丘得阿羅漢道,知世間樂少苦多。我故求佛道者,但念世間樂少苦多。我為菩薩時,常念樂少苦多。」
佛陀说:“所有的僧侣们,当你们达到阿罗汉的境地,就会明白世间的快乐是少数,痛苦是多数。因此,那些追求佛道的人,只需时刻记住世间的快乐是少数,痛苦是多数。当我还是菩萨的时候,我也常常这样提醒自己,快乐是少数,痛苦是多数。”
摩男言:「獨佛、阿羅漢有是念耳?」
摩男问道:“只有佛和阿罗汉才有这样的念头吗?”
佛告摩男:「聽我言,以著心中。人於世間,何等為樂?凡有五樂,人所貪憙。眼貪好色。即著心中,晝夜念之以好色貪著;耳聞好聲,鼻聞好香,舌憙美味,身得細軟,即著心中,以好色貪著。如是五者,天下人所貪,天下樂著皆出是五事。知當出幾何憂?世間人,或作田家從得生活,或作工師用得生活,或作賈市用得生活,或作長吏用得生活,或作畜牧用得生活,或作畫師用得生活。是人寒者忍寒、熱者忍熱、苦者忍苦、飢者忍飢、渴者忍渴,俱坐貪意,俱忍是寒溫飢渴。自怨言:『我治生若干歲,苦欲死,殊不得錢財,與寒苦共居,或得病瘦。』」
佛祖对摩男说:“听我说,记在心里。在这个世界上,人们追求什么样的快乐呢?一般来说,有五种快乐,人们都会贪图。眼睛贪图美丽的色彩,一旦看到,就会在心中留下印象,白天黑夜都在想念,对美丽的色彩产生贪恋;耳朵喜欢听好听的声音,鼻子喜欢闻好闻的香味,舌头喜欢尝美味的食物,身体喜欢柔软的触感,一旦得到,就会在心中留下印象,对这些美好的事物产生贪恋。这五种事物,是世人所贪图的,世间所有的快乐都源于这五种事物。知道这些会带来多少烦恼吗?世间的人,有的靠种田为生,有的靠做工匠为生,有的靠做商人为生,有的靠做官员为生,有的靠养牧为生,有的靠画画为生。这些人,无论是冷还是热,无论是饥饿还是口渴,都要忍受,都是因为贪图这些事物,都要忍受这些寒冷、饥饿和口渴。他们自己也会抱怨说:‘我已经工作了这么多年,辛苦得要死,却还是没有钱,还要和寒冷、饥饿共处,甚至还会生病变瘦。’”
佛告摩男:「是為一苦。二事者,貪婬之意。中有人,或作田家、或作工師、或作市賈、或作長吏、或作畜牧、或作畫師,行治生,忍寒熱飢渴,致貪錢財。以得富饒,復懷憂恐,畏縣官亡其錢財、或恐火起燒其錢財、或恐乘船船沒亡其錢財、或恐賊劫取其錢財、或恐貿賣亡其錢財、或恐貧家親屬持毒藥毒之、或親子散亡錢財,是人常與重憂共居,晝夜懷憂無有解已時。中復有人持錢財行,或逢縣官、或逢水火、或貨賣財物不還、或埋置地中不知其處、或有來誣謗之、或有親子用父錢財,其人自念言:『我從少小治生,忍寒熱飢渴,忍勤苦致錢財,今復亡失。』從是憂念,或病或死皆坐財錢,是皆貪意五樂所致,是為二苦。
佛对摩男说:“这就是第一种痛苦。第二种事情,就是贪欲的心态。在人群中,有的人做农民,有的人做工匠,有的人做商人,有的人做官员,有的人做牧人,有的人做画师,他们都在努力工作以谋生,忍受寒冷、炎热、饥饿和口渴,都是为了贪图金钱财富。当他们变得富有后,又开始担忧和恐惧,害怕县官会夺走他们的财富,或者担心火灾会烧毁他们的财富,或者担心乘船时船只沉没会丧失他们的财富,或者担心被盗贼抢走他们的财富,或者担心在交易中丧失他们的财富,或者担心贫穷的亲属会用毒药毒死他们,或者担心亲子会挥霍他们的财富。这些人总是与深重的忧虑同住,白天黑夜都在担忧,没有解脱的时候。还有一些人在持有财富的过程中,或者遇到县官,或者遇到火灾水灾,或者货物卖出后财物不归,或者把财物埋在地下忘记了地方,或者有人来诬告他们,或者有亲子用父亲的财富,这些人自己想:“我从小就努力工作,忍受寒冷、炎热、饥饿和口渴,忍受辛勤劳苦赚来的钱财,现在又丧失了。”从这种忧虑中,或者生病,或者死亡,都是坐在财富上。这都是贪欲五种乐趣所带来的,这就是第二种痛苦。
「三事者,世間人坐錢,父與子諍、兄與弟諍、夫與婦諍,或知識朋友共諍、或諸家內外共諍,背後相說惡露,是皆貪樂所致。世間人坐錢財故,王者與王者鬪、道人與道人鬪、田家與田家鬪、工師與工師鬪,皆坐錢財,故口相罵、杖相捶刀相斫,或相傷殺,皆坐貪所致,是為三苦。
这三件事情,都是因为世人对金钱的执着。父子之间、兄弟之间、夫妻之间,甚至是朋友之间,或者是家庭内外,都会因为金钱而产生争执,背后互相诋毁,这都是因为贪图享乐所引起的。因为对金钱财富的执着,国王与国王之间、道士与道士之间、农户与农户之间、工匠与工匠之间,都会因为金钱而争斗,口舌相争,甚至动用棍棒、刀剑,互相伤害甚至杀害,这都是因为贪婪所引起的,这就是三苦。
「四事者,世間人從軍,受取官錢公知,當行鬪戰生死無期,皆貪心故行從軍;以受官錢不得復休,便鬪,或傷頭或截頭、或傷臂或截臂、或傷脚或截脚,展相奪命,是皆貪所致,是為四苦。
这四件事是,世界上的人们参军,接受政府的薪酬是公众所知的,他们必须参与战斗,生死无常,都是因为贪心才选择参军;因为接受了政府的薪酬,就不能再退休,只能战斗,可能会受伤,可能头部受伤或被斩首,可能手臂受伤或被砍掉,可能脚受伤或被砍掉,生命在一瞬间被夺走,这都是贪心导致的,这就是四种痛苦。
「五事者,世間人貪意,夜行穿人室壁,或於道中劫人、攻人城郭,為吏所得,或截頭、或截手、或截脚、或辜磔、或割其肌、或以火燒之、或以大椎椎其額、或斬其腰,是皆貪意所致,是為五苦。
"五事"是指,世界上的人们因为贪婪的心理,夜间潜入他人的房屋,或者在路上抢劫他人、攻击他人的城市,被官员抓住后,可能会被斩首、剁手、剁脚、被钉在十字架上、被割去肌肉、被火烧、被用大锤砸头、被砍断腰部,这些都是贪婪心理导致的,这就是五种痛苦。
「世間人坐錢財,轉相欺,口亦相欺,身亦相欺,意亦相欺,時自以為可自用,無有過罪;不知殃毒在後,當入地獄。其有若賢者若沙門婆羅門,自思惟世間五樂多耶?憂苦多乎?」
“世界上的人们为了财富,互相欺骗,不仅口舌欺骗,身体行为也在欺骗,心思意念也在欺骗。他们自认为这样做可以为自己谋利,没有任何过错;却不知道灾祸和毒害就在后头,将会下地獄。那些贤者、沙门、婆罗门,他们是否曾经思考过世界上的快乐多还是痛苦多呢?”
佛告摩男:「我為菩薩時,常念世間樂少苦多,以是故求無為之道。其有人欲言世間樂者,皆不知生死之道。若世間有賢善,心意無貪之志,復欲教人莫令貪,是最為大德。」
佛祖对摩男说:“当我还是菩萨的时候,我总是想着世间的快乐很少,痛苦很多,因此我寻求无为的道路。如果有人想要谈论世间的快乐,他们都不了解生死的道理。如果世间有贤良善者,他们的心中没有贪欲,还想教导别人不要贪婪,这就是最大的美德。”
佛告摩男:「我嘗至王舍國,有山名設提班擥瞿何墮夫妻沛施。我見諸尼揵種,有放髮行者、僂行者、坐地者、臥地者,身體無衣,皆被鹿皮。佛遙見之,前與尼揵語:『若何因緣,作是曹放髮行?何因緣於地坐臥,亦無衣被,自毒如是?』諸尼揵對佛言:『我曹先世行惡所致,令我今世困苦如是,行惡未盡故耳。』佛言:『若何因緣,聞知是事先世所為?從人聞耶?自知之乎?』諸尼揵言:『亦不知,亦不聞,亦不事師。』佛言:『若用是困苦故,得脫於生死乎?若亦不從人聞,亦不事師,若空自困苦為?寧可棄若所為,來事佛道。』
佛言:『我但惜若身,念若子孫,後世皆當復法,效若曹所為。』諸尼揵皆瞋恚佛所言:『王萍沙用是沙門瞿曇,為內國中。』佛告諸尼揵:『若曹勿恚!王萍沙見受我經,或不敢妄有所說。』佛告諸尼揵:『若曹寧能正坐七日七夜,不飲食、不語言,如是為樂耶?王有宮闕伎樂為樂耶?』尼揵言:『沙門瞿曇!為樂。』佛言:『何以為樂?萍沙見國何以故不樂?』尼揵言:『我曹少憂,用是故,沙門瞿曇勝王萍沙。』佛告諸尼揵:『王萍沙!有婬之意、有怒之意、有癡之意,亦欲伏諸傍臣,復欲伏外諸民,晝夜計念,當治誰、當繫誰?』
佛言:『其有婬者,亦欲自殺亦欲殺人;瞋怒者,亦欲自殺亦欲殺人;癡者,亦欲自殺亦欲殺人。』諸尼揵皆前到佛所,白佛言:『我曹亦無婬態、亦無怒態、亦無癡態,寧可作沙門。』佛言:『當歸,報若父母。』諸尼揵言:『我曹辭家學道,便與父母決。』佛言:『若曹且受五戒歸。』諸尼揵皆受五戒,一者不殺,二者不盜,三者不犯他家婦女,四者不欺,五者不飲酒。諸尼揵受五戒,著衣舉髮正行,各自歸家。
佛告摩男:「若聞經婬意、怒意、癡意,若言我持佛教,若熟思惟是五事,寧與世間等不?」
摩男言:「我當歸思惟諷誦是經典,日當到佛所。」
摩男前為佛作禮而去。
佛說釋摩男本四子經
  • 分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