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歲經

西晉 竺法護譯1卷CBETA T0050少于一万字 23 min 白话文由 GPT-4 翻译
佛說受歲經
西晉三藏竺法護譯
聞如是:
我听到这样的话:
一時,婆伽婆在羅閱祇迦蘭陀竹園,與大比丘眾俱受歲。彼時,尊者大目揵連告諸比丘:「諸賢!比丘受歲者,君當說、君當教授、君當教誡、君當愛念,謂第一故。何以故?諸賢!或有人反戾難教與惡法俱,謂梵行者,亦不說、亦不教授、亦不教誡、亦不愛念,彼人謂第一故。云何,諸賢!反戾難教?謂梵行與俱者,亦不說、亦不教授、亦不教誡、亦不愛念,彼人謂第一故。此諸賢!或一人惡求與惡求俱。諸賢!謂彼人惡求與惡求俱者,此法反戾難教,如是染欲瞋恨慳嫉,不捨諛諂幻,無羞無耻恚結,口言恚結。比丘語已還報其言,比丘語已向多人說,比丘語已而誹說,各各有所說而外說之,瞋恨結而廣與惡知識俱與惡伴俱,不知恩潤、不知反復。諸賢!謂彼人不知恩潤無反復者,此反戾難教,是為諸賢反戾難教法。
曾经有一次,婆伽婆在罗叶祇迦兰陀竹园,和大比丘群一起度过岁末。那时,尊者大目揵连对比丘们说:“各位!比丘度过岁末,你们应该讲解、教导、警告、关心,这是最重要的原因。为什么呢?各位!有些人固执己见,难以教导,同时又陷入恶法,这些人被称为梵行者,他们不会讲解、教导、警告、关心,这些人是最重要的。那么,各位!什么是固执己见,难以教导呢?就是那些梵行者,他们不会讲解、教导、警告、关心,这些人是最重要的。各位!有些人恶意寻求,同时又陷入恶法。各位!那些恶意寻求,同时又陷入恶法的人,他们固执己见,难以教导,他们沾染了欲望、愤怒、贪婪、嫉妒,不放弃奉承、欺骗,没有羞耻感,没有悔过的心,口出恶言。比丘说完话后,他们会回去传播这些话,比丘说完话后,他们会向很多人说,比丘说完话后,他们会诽谤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要说,然后在外面说,愤怒的心结越来越大,广泛地与恶知识、恶伴侣在一起,不知道感恩,不知道反省。各位!那些不知感恩,不知反省的人,他们固执己见,难以教导,这就是各位固执己见,难以教导的法。
「謂梵行與俱者,亦不說、亦不教授、亦不教誡、亦不愛念,彼人謂第一故。此諸賢!比丘當自思量。諸賢!謂彼人者,惡求與惡求俱,是我所不念;我若惡求與惡求俱,他亦不念我。比丘作等觀,當莫惡求,當作是學。如是染欲瞋恨慳嫉,不捨諛諂幻,無羞無恥恚結,口言恚結。比丘語已還報其言,比丘語已向多人說,比丘語已而誹說,各各有所說而外說之,瞋恨而廣與惡知識俱與惡伴俱,不知恩潤、不知反復。諸賢!謂彼人不恩潤無反復者,我所不愛;我若不恩潤、無反復者,他亦不念我。比丘當等觀,當莫為無反復,當學諸賢。
所谓的梵行者,他既不说教,也不指导,也不告诫,也不怀念,这样的人被认为是最优秀的。各位贤者!比丘应该自我反思。各位贤者!对于那些恶求和陪伴恶求的人,我不会去怀念他们;如果我也恶求和陪伴恶求,他们也不会怀念我。比丘应该保持平等的观察,不应该去恶求,应该学习这个。如此沾染欲望、愤怒、贪婪、嫉妒,不放弃奉承、欺骗、幻想,没有羞耻心、没有恶结,口头上说恶结。比丘说完话后回应他的话,比丘说完话后向多人说,比丘说完话后而诽谤,各有所说而外传之,愤怒而广泛地与恶知识和恶伴侣在一起,不知感恩、不知反复。各位贤者!对于那些不知感恩、无反复的人,我不会去爱他们;如果我不知感恩、无反复,他们也不会怀念我。比丘应该保持平等的观察,不应该做无反复的事,应该学习各位贤者。
「若比丘未受歲,君說、君當教授、君當教誡、君當愛念,謂第一故。何以故?諸賢!或有人無反戾與教法俱,謂梵行與俱者,當為說、當為教授、當為教誡愛念,彼人謂第一故。云何,諸賢!無反戾與教法俱?謂梵行與俱者,當為說、當為教授、當為教誡愛念,彼人謂第一故。此諸賢!或一人無惡求不與惡求俱。謂,諸賢!彼人無惡求不與惡求俱者,此法無反戾,如是不染欲、不瞋恨、不慳嫉,不諛諂幻,不無羞不無恥無恚結,口不言恚結。
如果一个比丘还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教育,国王应该教导他、指导他、爱护他,因为他是最重要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有些人在没有反思和教育的情况下就已经具备了梵行(圣行),这样的人应该被教导、指导和爱护,他们被认为是最优秀的。怎样的人没有反思却与教法相符呢?就是那些已经具备梵行的人,他们应该被教导、指导和爱护,因为他们被认为是最优秀的。在这里,有些人天生没有恶意,也不与恶意为伍。这样的人,他们的行为没有反复无常,他们不贪恋、不愤怒、不嫉妒,不奉承、不虚伪,不无耻、不怀恨,说话也不带恶意。
比丘語已不還報言,比丘語已不向多人說,比丘語已不誹說,各各有所說不外之,不瞋恨而廣之,不與惡知識俱不與惡伴俱,不無恩潤不無反復。諸賢!謂彼人此與教法俱,是為諸賢不反戾與教法俱。梵行與俱者,當為說、當為教授、當為教誡愛念,彼人為第一故。此諸賢!比丘當自思量。諸賢!謂彼人無惡求不與惡求俱者,是我所念;我若無惡求不與惡求俱者,他亦念我。比丘作等觀,當莫惡求,當作是學。如是不染欲、不瞋恨、不慳嫉,不捨不諛諂幻,不無羞無恥,無恚結,口不言恚結。
比丘已经不会回应别人的言语,也不会对多人说话,不会说坏话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语,不会因为愤怒而扩散这些话,不会和坏的知识或坏的伙伴在一起,不会没有恩情,也不会反复无常。各位贤者!这说明这个人与教法一致,这是作为贤者与教法一致的表现。那些与修行一致的人,应当被教导、被教授、被提醒要有爱心,因为这个人是最优秀的。各位贤者!比丘应当自我反思。各位贤者!这个人没有恶意的追求,也不与恶意的追求相伴,这是我所关注的;如果我没有恶意的追求,也不与恶意的追求相伴,他也会这样看待我。比丘应当持平等心,不应有恶意的追求,应当学习这样做。如此,不被欲望染污、不生气、不嫉妒,不放弃、不阿谀奉承、不幻想,不无羞耻,没有怒气,也不会口出怒言。
比丘語已不還報言,比丘語已不向多人說,比丘語已不誹說,各各有所說不外之,不瞋恨而廣之,不與惡知識俱不與惡伴俱,不無恩潤、不無反復。諸賢!彼人不無恩潤、不無反復者,我所愛念;我若不無恩潤,不無反復者,他亦愛念,我比丘作等觀,不無恩潤不無反復,當作是學。
比丘说话后不再回应,不对多人说话,不说坏话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题,不带有愤怒地扩展话题,不和坏人或坏伙伴在一起,不是没有恩情,也不是没有反复无常。各位贤者!那个人既有恩情又不反复无常,是我所喜爱的;如果我也有恩情且不反复无常,他也会喜欢我,我作为比丘应当持平等观,有恩情且不反复无常,应当学习这样做。
「此諸賢!比丘觀已多有所益,我為住惡求與惡求俱,當不惡求與惡求俱?此諸賢比丘觀而知,我住惡求與惡求俱;彼當不喜悅,彼便進欲止。此諸賢!比丘觀而知,我當不住惡求與惡求俱,彼便喜悅清淨白,佛世尊境界行,見已樂行。猶若,諸賢!有眼之士,持極淨鏡自用觀面。此諸賢!有眼之士自見面塵垢便不喜悅,彼便進欲除此垢。諸賢!有眼之士不自見面有塵垢,彼便悅喜清淨,自見已樂行。如是,諸賢!比丘觀而知,我為住惡求與惡求俱,彼進欲止。此諸賢!比丘觀而知,我當不住惡求不與惡求俱,彼便喜悅清淨白,佛世尊境界住,見已樂行。
各位贤者!比丘通过观察已经获得很多益处,我是否应该和追求恶事的人在一起?通过观察,比丘知道自己和追求恶事的人在一起;那人不会感到高兴,而会想要停止这种行为。各位贤者!比丘通过观察知道,我不应该和追求恶事的人在一起,那人便会感到高兴,清洁而纯净,这是佛陀的境界和行为。就像有眼之士用非常干净的镜子观察自己的脸,看到脸上有污垢就不高兴,想要去除污垢。如果看不到污垢,他会感到高兴和清洁,看到后会高兴地行动。同样,比丘通过观察知道,我不应该和追求恶事的人在一起,那人会感到高兴,清洁而纯净,这是佛陀的境界和行为。
如是住染欲、不住不染欲,如是住瞋恨、不住不瞋恨,如是住慳嫉不捨、不住不慳嫉不捨,如是住諛諂幻、不住不諛諂幻,如是住無羞無恥、不住不無羞不無恥,如是住恚結口言恚結、不住不恚結口言恚結,比丘語已還報其言、不住比丘語已不還報,比丘語已向多人說、不住比丘語已不向多人說,比丘語已而誹說、不住比丘語已不誹說,各各有所說而外說之、不住各各所說不外說之,瞋恨、不住不瞋恨,而廣與惡知識俱與惡伴俱、不住不與惡知識俱不與惡伴俱,不知恩潤不知反復、不住不無恩潤不無反復。
如果一个人沉迷于欲望,就会居住在欲望之中,如果不沉迷于欲望,就不会居住在欲望之中。如果一个人怀有怒恨,就会居住在怒恨之中,如果不怀怒恨,就不会居住在怒恨之中。如果一个人心存吝啬和嫉妒,不愿意放弃,就会居住在这种状态中,如果不心存吝啬和嫉妒,就不会居住在这种状态中。如果一个人常常奉承和欺骗,就会居住在这种幻象中,如果不奉承和欺骗,就不会居住在这种幻象中。如果一个人既不羞耻也不知廉耻,就会居住在这种状态中,如果有羞耻感,就不会居住在这种状态中。如果一个人言语中充满愤怒和敌意,就会居住在这种状态中,如果言语中没有愤怒和敌意,就不会居住在这种状态中。如果一个比丘说过的话后来又回应,就是居住在这种状态中,如果不回应,就不会居住在这种状态中。如果一个比丘对多人说过的话,就是居住在这种状态中,如果不对多人说,就不会居住在这种状态中。如果一个比丘说过的话后来诽谤他人,就是居住在这种状态中,如果不诽谤,就不会居住在这种状态中。如果一个人说的话总是与他人的话不一致,就是居住在这种状态中,如果说的话与他人一致,就不会居住在这种状态中。如果一个人怀有怒恨,就会与坏人为伍,如果不怀怒恨,就不会与坏人为伍。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感恩和变化,就会居住在这种状态中,如果知道感恩和变化,就不会居住在这种状态中。
此諸賢!比丘觀而知,我住不知恩潤、不知反復,彼便不喜悅,彼便進欲止。此諸賢!比丘觀而知,我住不無恩潤、住不無反復,彼便喜悅清淨白,佛世尊境界行,自見已樂行。猶若,諸賢!有眼之士持清淨鏡自照面。此諸賢!有眼之士自見面有塵垢,彼便不喜悅,便進欲止。此諸賢!此有眼之士,不自見面有塵垢,彼即喜悅清淨,自見已樂行。如是,諸賢!比丘觀而知,住不恩潤反復,彼便不喜悅即進欲止。此諸賢!比丘觀而知,當我住不無恩潤、不無反復,彼便喜悅清淨白,佛世尊境界行。自見已樂行,樂行已悅喜,悅喜已身信行,身信行已知安樂,安樂已意定,意定已知如真見如真,知見如真已無厭,無厭已無染,無染已解脫,解脫已得解脫知,生已盡、梵行已成、所作已辦、不受後有,知如真。
各位贤者!当比丘观察并知道,我生活中没有感恩和反思,他们就会感到不高兴,并希望停止这种状态。各位贤者!当比丘观察并知道,我生活中有感恩和反思,他们就会感到高兴、纯洁和清白,按照佛陀世尊的境界行事,自己看到后也会乐于行动。就像,各位贤者!有眼睛的人用清洁的镜子照自己的脸。各位贤者!有眼睛的人看到自己的脸上有污垢,他就会感到不高兴,并希望停止这种状态。各位贤者!这位有眼睛的人,如果看不到自己的脸上有污垢,他就会感到高兴和清洁,看到后也会乐于行动。同样,各位贤者!当比丘观察并知道,生活中没有感恩和反思,他们就会感到不高兴并希望停止。各位贤者!当比丘观察并知道,我生活中有感恩和反思,他们就会感到高兴、纯洁和清白,按照佛陀世尊的境界行事。看到后会乐于行动,乐于行动后感到喜悦,喜悦后全身心投入,全身心投入后感到安乐,安乐后心意坚定,心意坚定后真正了解和看待事物,了解和看待事物后不再厌倦,不再厌倦后没有烦恼,没有烦恼后得到解脱,解脱后获得解脱的真知,生命的轮回结束,修行圆满,一切已完成,不再有后世的生存,真正理解了事物的真相。
賢者目揵連如是說,彼諸比丘聞尊者目揵連所說,歡喜而樂。
贤者目犍连就是这样说的,那些比丘们听到尊者目犍连的话,都感到非常高兴和快乐。
佛說受歲經
此經,丹藏則名受歲經,而丹有宋無;宋藏則名受新歲經,而宋有丹無。按二經皆云法護譯,名雖少似,義乃大別,則未知其孰是孰非,又何二藏互有無耶?今按《開元錄.重譯錄》中容凾之內,有受歲經,竺法護譯,云與《中阿含經》第二十三卷初同本異譯,〈單譯錄〉中竟凾之內,有新歲經,竺曇無蘭晉云法正譯,注中有云:「《中含》大本無此等經,故編於此。」今撿丹受歲經,與彼《中含》二十三卷大同,則真是容凾重譯受歲經耳。宋本受新歲經,與彼《中含》全別,而與竟凾名新歲經者,在文雖異,大旨無殊,似是彼經之異譯耳。然今此容凾宋藏受新歲經,與彼竟凾新歲經,以為單譯耶,則何有廣略之殊、譯人之異,又此何編於重譯中耶?以為重譯耶,則彼何列于單譯中耶?此須待勘。今且欲類聚以待賢哲,故移受新歲經編于竟凾,此容凾中取此丹藏經,為真本焉。
这部经文,在丹藏中被称为受岁经,但丹藏中没有宋藏;在宋藏中被称为受新岁经,但宋藏中没有丹藏。两部经文都说是法护翻译的,名字虽然相似,但意义却大不相同,所以我们不知道哪个是对的,哪个是错的,也不明白为什么两个藏经会互相缺失。现在根据《开元录·重译录》中的记录,有一部受岁经,是竺法护翻译的,说是和《中阿含经》第二十三卷的初部分同源但翻译不同,而在《单译录》中的记录,有一部新岁经,是竺曇无蘭晋翻译的,注释中说:“《中含》大本没有这样的经文,所以编入了这里。”现在我查阅了丹藏的受岁经,和那部《中阿含经》第二十三卷的内容大致相同,所以应该就是重译的受岁经。宋藏的受新岁经,和那部《中阿含经》完全不同,但和单译录中的新岁经在文本上虽然不同,但大意相同,似乎是那部经文的不同翻译。然而现在这部宋藏的受新岁经,和单译录中的新岁经,如果认为是单独翻译的,那为什么会有内容的广泛和翻译人的不同,又为什么会编入重译中呢?如果认为是重译的,那为什么会列入单译中呢?这需要进一步考证。现在我暂时想把它们分类整理,以便于有识之士研究,所以把受新岁经编入了单译录,从容函中取出这部丹藏经,认为是真正的原文。
  • 分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