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欲經

西晉 法炬譯1卷CBETA T0049少于一万字 56 min 白话文由 GPT-4 翻译
佛說求欲經
西晉沙門法炬譯
聞如是:
我听到这样的事情:
一時,婆伽婆在婆祇尸收摩林鼻量鹿野苑中。彼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:「諸賢!世間有四種人現可知。云何為四?此諸賢!或有人內有求欲,彼內有求欲,不知如真。此諸賢!或有人內有求欲,彼內有求欲,知如真。此諸賢!或有人內無求欲,彼內無求欲,不知如真。此諸賢!或有人,內無求欲,彼內無求欲,知如真。此諸賢!或彼一人,內有求欲,彼內有求欲,不知如真者,我說此人之人最弊惡。此諸賢!或有人內有求欲,彼內有求欲,知如真者,我說此人之人最勝。此諸賢!或有人內無求欲,彼內無求欲,不知如真者,我說此人之人最弊惡。此諸賢!或有人內無求欲,彼內無求欲,知如真者,我說此人之人最勝。
一次,婆伽婆在婆祇尸收摩林鼻量鹿野苑中。那时尊者舍利弗对众比丘说:“各位!世上有四种人可以现在就知道。怎么说呢?各位!有的人内心有欲望,但他不了解真相。各位!有的人内心有欲望,他了解真相。各位!有的人内心没有欲望,但他不了解真相。各位!有的人内心没有欲望,他了解真相。各位!那些内心有欲望但不了解真相的人,我说这种人是最坏的。各位!那些内心有欲望并且了解真相的人,我说这种人是最好的。各位!那些内心没有欲望但不了解真相的人,我说这种人是最坏的。各位!那些内心没有欲望并且了解真相的人,我说这种人是最好的。”
彼時,有異比丘從座起,一向著衣,叉手向尊者舍利弗,白尊者舍利弗曰:「云何,尊者舍利弗!何因何緣,此前二種人俱有求欲、俱有著意,說一人弊惡、說一人最勝耶?復何因何緣,此後二種人,俱有無求欲、俱有無著,說一人弊惡、說一人最勝耶?」
那时候,有一个比丘站起来,整理好衣服,双手合十向尊者舍利弗问道:“尊者舍利弗,是什么原因,什么情况下,之前的两种人都有欲望,都有执着,但是说一种人是坏的,一种人是最好的呢?再者,是什么原因,什么情况下,后来的两种人,都没有欲望,都没有执着,但是说一种人是坏的,一种人是最好的呢?”
「此諸賢!或有一人內有求欲,彼內有求欲,不知如真者,當知彼亦無樂行,亦無進行,亦無精進。彼住求欲,彼求欲意著命終。彼求欲意著命終已,亦不善終,亦不生善處。何以故?彼求欲著意終故。猶若,諸賢!有人,若在販肆,若在客作家,若持銅鉢來,垢穢不淨。彼持來已,亦不隨時洗拭,亦不隨時拭,亦不隨時摩,但著塵土中,如是此銅鉢,但增上受垢穢。如是,諸賢!或有一人內有求欲,彼內有求欲,不知如真;當知彼亦不樂行,亦不進行,亦不精進,彼但住求欲,彼內求著意命終。內求著意命終已,終亦不善,亦不生善處。何以故?彼內求著求欲命終故。
这些贤者啊!如果有一个人内心充满了欲望,他内心充满了欲望,却不知道真实的情况,那么你应该知道他也不会快乐,也不会进步,也不会有精进。他沉浸在欲望中,他的欲望会一直持续到生命结束。他的欲望持续到生命结束后,他也不会有好的结局,也不会投胎到好的地方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的欲望一直持续到生命结束。就像,贤者们!有个人,无论是在市场上,还是在客人的家里,或者是拿着一个铜碗来,都是脏的不干净。他拿着铜碗后,也不会随时清洗,也不会随时擦拭,也不会随时磨光,只是放在尘土中,这样的铜碗,只会越来越脏。同样的,贤者们!如果有一个人内心充满了欲望,他内心充满了欲望,却不知道真实的情况;那么你应该知道他也不会快乐,也不会进步,也不会有精进,他只是沉浸在欲望中,他的欲望会一直持续到生命结束。欲望持续到生命结束后,他的结局也不会好,也不会投胎到好的地方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的欲望一直持续到生命结束。
「此諸賢!或有人內求欲,彼內求欲,知如真;當知彼樂行精進,彼求欲止,彼無求欲意,不著命終。彼無求欲意,不著命終已,終亦善,所生處亦善。何以故?彼無求欲無著意故。猶若,諸賢!有人若販肆客作家,持銅鉢來,垢穢不淨。彼持來已,隨時洗,隨時拭,隨時摩,不著塵土中,此銅鉢於後時清淨白。如是,諸賢!或有人內有求欲,彼內求欲,知如真;當知彼樂行、進行、精進,彼求欲斷,無有求欲意,不著命終。彼無有求欲意,不著命終已,終亦善,亦生善處。何以故?彼無求欲,無著意命終故。
这些贤者啊!有人内心有欲望,他内心有欲望,知道这是真实的;应该知道他乐于行动,努力前进,他的欲望会停止,他没有欲望的意识,不会执着于生命的结束。他没有欲望的意识,不执着于生命的结束后,他的结束也是美好的,他的重生之地也是美好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没有欲望,没有执着于生命的结束的意识。就像,贤者们!有人像市场上的商人或者家庭主妇,拿着铜碗来,碗里脏污不洁。他拿来后,随时洗,随时擦,随时磨,不会沾染尘土,这个铜碗在后来的时间里就会变得清洁明亮。同样,贤者们!有人内心有欲望,他内心有欲望,知道这是真实的;应该知道他乐于行动,努力前进,他的欲望会断绝,没有欲望的意识,不会执着于生命的结束。他没有欲望的意识,不执着于生命的结束后,他的结束也是美好的,他的重生之地也是美好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没有欲望,没有执着于生命的结束的意识。
「此諸賢!或有人內無求欲,彼內無求欲,不知如真者;當知彼不能護眼耳意法。住彼不能護眼耳意法已,意有婬欲,彼雜欲雜求,著意命終。彼雜欲雜求,著意命終已,終亦不善,生亦不善。何以故?雜欲雜求,意著命終故。猶若,諸賢!有人若販肆客作家,持清淨銅鉢來。持來已,亦不隨時洗,亦不隨時拭,亦不隨時摩,著塵土中,如是此銅鉢,於後時垢穢不淨。如是,諸賢!或有人內無求欲,彼內無求欲,不知如真;當知彼不能護眼耳意法。彼不能護眼耳意法已,有婬欲意、雜欲意,雜欲雜求,著意命終。彼雜欲雜求,著意命終已,終亦不善,生亦不善。何以故?彼雜欲雜求,著意命終故。
这些贤者啊!有些人内心没有欲望,他们内心没有欲望,却不知道真实的情况;你应该知道他们不能保护自己的眼、耳、意识。当他们不能保护自己的眼、耳、意识时,心中就会有淫欲,他们的欲望混乱,死的时候心中充满欲望。他们的欲望混乱,死的时候心中充满欲望,死也不好,生也不好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的欲望混乱,死的时候心中充满欲望。就像,贤者们!有人像商人或者客人一样,拿着一个清洁的铜碗来。拿来之后,他们既不按时洗,也不按时擦,也不按时磨,放在尘土中,这个铜碗,后来就会变得脏和不洁。同样,贤者们!有些人内心没有欲望,他们内心没有欲望,却不知道真实的情况;你应该知道他们不能保护自己的眼、耳、意识。当他们不能保护自己的眼、耳、意识时,心中就会有淫欲,他们的欲望混乱,死的时候心中充满欲望。他们的欲望混乱,死的时候心中充满欲望,死也不好,生也不好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的欲望混乱,死的时候心中充满欲望。
「此諸賢!或有人內無求欲,彼內無求欲,知如真;當知彼能護眼耳意法。彼護眼耳意法已,亦無欲意,無欲無求,意無著命終。彼無欲無求,無著意命終已,終亦善,生亦善。何以故?無求無欲,意無著命終故。猶若,諸賢!有人若販肆客作家,持清淨銅鉢來。持來已,隨時洗,隨時拭,隨時摩,不著塵土中,如是此鉢增上清淨白。如是,諸賢!彼人亦如是,內無求欲,彼內無求欲,知如真;當知彼能護眼耳意法。彼護眼耳意法已,無有婬欲,彼無雜欲求,無著意命終。彼無雜欲雜求,無著意命終已,終亦善,生亦善。何以故?彼無雜欲無雜求,無意著命終故。是為,諸賢!所因所緣,命此初二種人求欲著意,說一人弊惡、說一人最勝;是為所因所緣,此後二種人,內無求欲意無著,說一人弊惡、說一人最勝。
此位贤者们,如果有人内心没有欲望,这样的人内心无欲,能够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;应当知道这样的人能够保护好自己的眼、耳和意识。当他保护好眼、耳和意识后,也不会有欲望,没有欲望就没有追求,意识中不会有执着,最终平静地结束生命。这样的人因为没有欲望和追求,意识中没有执着,生命结束时也是美好的,再生也是美好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没有追求和欲望,意识中没有执着,所以生命结束得好。就像,贤者们,有人如果是个商人或家庭主人,拿着一个干净的铜钵来。拿来后,随时清洗、擦拭、打磨,不让它沾染尘土,这样这个钵就会越来越清洁明亮。同样,贤者们,那个人也是这样,内心没有欲望,他内心无欲,能够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;应当知道这样的人能够保护好自己的眼、耳和意识。当他保护好眼、耳和意识后,也不会有淫欲,他没有杂乱的欲望和追求,意识中不会有执着,最终平静地结束生命。这样的人因为没有杂乱的欲望和追求,意识中没有执着,生命结束时也是美好的,再生也是美好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没有杂乱的欲望和追求,意识中没有执着,所以生命结束得好。这就是,贤者们,为什么说这两种人中,一个人的生命因为追求和执着而不好,另一个人因为没有这些而最为优胜;这就是为什么后来的两种人,内心没有欲望,意识中没有执着,一个人的生命不好,另一个人的生命最为优胜的原因。
彼時有異比丘從座起,一向著衣,叉手向尊者舍利弗,白尊者舍利弗曰:「云何,尊者舍利弗!名求欲?求欲者,何以故名為求欲?」
那时候,有一个比丘从座位上站起来,整理好自己的衣服,双手合十向尊者舍利弗问道:“尊者舍利弗,什么叫做求欲?为什么叫做求欲呢?”
「諸賢!以求欲無量諸惡法,故名為求欲。此諸賢!或有人有求欲生,少有所犯不令他知,而有所犯。諸賢!可知是處,彼人所犯,他知此意恚。此諸賢!若彼恚已,欲有所行,但有不善。此諸賢!或有人少有求欲生,而有所犯,但私語他不在眾中,是彼所犯。諸賢!可知是處,彼人所犯眾中說,不在獨處在眾中說,彼意恚。此諸賢!彼意恚已,欲有所行,但有不善。此諸賢!或有人有所犯,欲語等已人,不語不等已人有所犯。諸賢!可知是處,謂彼人所犯語不等人,有所犯語不等人,是彼所犯,是意恚。此諸賢!彼意恚已,若欲有所行但有不善。此諸賢!或有人有求欲生:『我當坐世尊前,我當問世尊,為諸比丘說法;不令餘比丘在世尊前,問世尊已,為諸比丘說法。』諸賢!可知是處,有餘比丘坐世尊前,問世尊已,能為諸比丘說法,是彼意恚。此諸賢!意恚已,欲有所行但有不善。
各位贤者!所谓的求欲,就是对无量的恶行有所贪求,因此被称为求欲。各位贤者!有些人在有求欲的情况下,犯了一些小过错却不让他人知道。各位贤者!你们应该知道,在这种情况下,他犯的过错会让他人生气。各位贤者!如果他人生气了,他就会有所行动,但这些行动都是不好的。各位贤者!有些人在有求欲的情况下,犯了一些过错,但他只是私下里和他人说,而不是在众人面前说,这就是他犯的过错。各位贤者!你们应该知道,在这种情况下,他在众人面前说出他犯的过错,而不是在私下里说,这会让他人生气。各位贤者!如果他人生气了,他就会有所行动,但这些行动都是不好的。各位贤者!有些人犯了过错,他只对等级相当的人说,而不对等级不相当的人说,这就是他犯的过错。各位贤者!你们应该知道,在这种情况下,他只对等级相当的人说他犯的过错,而不对等级不相当的人说,这就是他犯的过错,这会让他人生气。各位贤者!如果他人生气了,他就会有所行动,但这些行动都是不好的。各位贤者!有些人在有求欲的情况下,他会想:“我应该坐在世尊面前,我应该向世尊提问,为了众比丘讲解佛法;我不让其他比丘坐在世尊面前,向世尊提问,为了众比丘讲解佛法。”各位贤者!你们应该知道,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有其他比丘坐在世尊面前,向世尊提问,能为众比丘讲解佛法,这就会让他生气。各位贤者!如果他生气了,他就会有所行动,但这些行动都是不好的。
「此諸賢!或有人有求欲生:『若比丘所入處,令我在前行;不令餘比丘,比丘所入處,在前行。』諸賢!可知是處,比丘所入處,異比丘在前行,是比丘所入處,異比丘在前行已,有異比丘在比丘前行,是意恚。此諸賢!彼意恚已,欲有所行但有不善。
“各位贤者!如果有人有这样的愿望:“如果我在比丘的前面行走,让我在前面行走;不让其他比丘在我前面行走。”各位贤者!你们应该知道,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有比丘在其他比丘前面行走,那么这个比丘就会生起嫉妒的心态。各位贤者!当他产生嫉妒的心态后,他想要做的事情就只会是不善的。
「此諸賢!或有人求欲生:『此諸比丘入內已,最在前坐、在前受水、在前受摶食;不欲令餘比丘,諸比丘入內已,前坐、前受水、前受摶食。』諸賢!可知是處,有異比丘,諸比丘入已,最在前坐、前受水、前受摶食。彼異比丘,諸比丘入已,在前坐、前受水、前受摶食,是彼意恚。彼意恚已,欲有所行但有不善。
各位贤者!如果有人想要这样做:当所有比丘都进入内室后,他总是坐在最前面,总是最先接受供水和食物;他不希望其他比丘在所有比丘进入内室后,坐在前面,最先接受供水和食物。各位贤者!你们应该知道,在这种情况下,有一位与众不同的比丘,当所有比丘都进入内室后,他总是坐在最前面,总是最先接受供水和食物。这位与众不同的比丘,当所有比丘都进入内室后,他坐在前面,最先接受供水和食物,这是他的嫉妒之心。他的嫉妒之心一旦产生,他想要做的事情就只有不善之事。
「此諸賢!或有求欲生:『諸比丘食已,收攝鉢器,令為居士說法勸進教授等,教授等令歡喜;不令餘比丘,諸比丘食已收攝鉢器,為居士說法勸進教授等,教授等令歡喜。』諸賢!可知是處,有餘比丘,諸比丘食已收攝鉢器,至令歡喜。是彼餘比丘,諸比丘食已收攝鉢器,至令歡喜;彼意恚已,此諸賢!欲有所行但有不善。
各位贤者!可能有人希望这样:当所有的僧人吃完饭,收起饭碗,他希望自己能为在家人讲解佛法,教导他们,使他们感到欢喜;他不希望其他的僧人在吃完饭收起饭碗后,为在家人讲解佛法,教导他们,使他们感到欢喜。各位贤者!你们应该知道,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其他的僧人在吃完饭收起饭碗后,也能使在家人感到欢喜,那么这个人就会感到愤怒。当他的愤怒消退后,各位贤者!他只会做出不好的行为。
「此諸賢!或有人有求欲生:『若居士入園,令我共居士談論論語,不令餘比丘,居士入園,共居士談論論語。』諸賢!可知是處,有異比丘,居士入園已,共談論論語。是彼餘比丘,居士入園已而共談論論語,是彼意恚。此諸賢!彼意恚已,彼欲有所行但有不善。
“各位贤者!可能有人有这样的愿望:‘如果有居士进入园林,让我和他一起讨论经文,不让其他比丘和居士一起进入园林讨论经文。’各位贤者!你们应该知道,在这种情况下,有一些比丘和居士已经进入园林并开始讨论经文。那些其他的比丘,虽然他们和居士一起进入园林讨论经文,但他们心中却充满了愤怒。各位贤者!当他们的愤怒升起时,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不善的行为。”
「此諸賢!或有人有求欲生:『令王大臣婆羅門居士,非是一人,悉令識我;不欲令餘比丘,王大臣婆羅門居士非是一人。』諸賢!可知是處,彼餘比丘,為王大臣所識,及婆羅門居士非是一人。是彼餘比丘為王大臣所識,及婆羅門居士非是一人,彼意恚。此諸賢!彼意恚已,欲有所行但有不善。
「此諸賢!或有人有求欲生:『令我於四部眾,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得供養;莫令餘比丘於四部眾,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得供養。』諸賢!可知是處,有餘比丘,於四部眾,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得供養。是彼餘比丘,於四部眾,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得供養,彼意恚。此諸賢!彼意恚已,欲有所行但有不善。
「此諸賢!或有人有求欲生:『令我得衣被床臥病瘦醫藥,莫令餘比丘得衣被床臥病瘦醫藥。』諸賢!可知是處,餘比丘得衣被床臥病瘦醫藥。是彼餘比丘得衣被床臥病瘦醫藥,彼意恚。此諸賢!彼意恚已,欲有所行但有不善。
「此諸賢!或有人亦如是有智慧梵行者,當捨此無量諸惡不善求欲行,當莫行此。若與非沙門俱,為沙門行;若與非智慧沙門俱,為智慧沙門;不應求上座而求上座、無有定而言有定、與不淨俱而言有淨。諸賢!如是彼於智慧梵行者,有如此無量諸惡不善行。知有此行,知與非沙門俱,為非沙門;與非智慧沙門俱,知非智慧沙門俱;不應求上座,如是求上座;無有定,知無定;與不淨俱,知不淨。猶若諸賢!有人若販肆客作家,持銅鉢來,滿中不淨,復以一鉢覆其上,若持至人聚中,彼多人見已,欲食欲得,不知有不淨。
若彼聚人持至一處發其器,若有欲食者,便不欲食,豈復彼持者欲食之?如是,諸賢!有人智慧梵行者,作如此無量諸惡不善,與非沙門俱,為沙門行;與非智慧沙門俱,為智慧沙門;不應求上座而求上座,無有定言有定,與不淨俱而言有淨。諸賢!彼人如是於智慧梵行者,如是無量諸惡不善法。知有與非沙門俱,是非沙門;與非智慧沙門俱,是非智慧沙門;不應求上座,求上座;與不定俱,是非定;與不淨俱,是非淨。諸賢!如是彼人當莫親近、當莫恭敬、當莫承事。比丘不親近恭敬者若恭敬者,禮事者若禮事者,彼於長夜但有失、無饒益,苦與惡趣相應。是故,諸賢!如是人當莫親近,當莫恭敬、禮事。
「此諸賢!或有人無求欲生:『有所犯,不欲令他知。』而有所犯。諸賢!可知是處,彼人所犯,若他知有犯,他人知已,此意無恚。此諸賢!意無恚已,欲有所行但有善。此諸賢!或有人無求欲生,而有所犯,向他說,不向眾,有所犯。諸賢!可知是處,謂彼人所犯,有向眾中說,不獨向他說,有所犯向眾中說,此意不恚。此諸賢!意不恚已,欲有所行但有善。
「此諸賢!或有人無求欲生:『有所犯,語等已人,不語非等已人。』有所犯。諸賢!可知此處,謂彼人所犯,語非等已人,不語等已人,有所犯語非等已人,此意無恚。此諸賢!意不恚已,欲有所行但有善。
「此諸賢!或有人無求欲生:『我坐世尊前已,問世尊,世尊當為諸比丘說法;不欲令他比丘坐世尊前,問世尊,世尊為諸比丘說法。』諸賢!可知是處,有異比丘在世尊前,世尊為諸比丘說法。有餘比丘在世尊前,問世尊,世尊為諸比丘說法,此意不恚。此諸賢!若意不恚已,欲有所行但有善。
「此諸賢!或有人無求欲生:『比丘有所至,在前行行,令餘比丘在前在前行;彼餘比丘有所至,莫令餘比丘在前行。』諸賢!可知是處,有餘比丘,諸比丘有所至在前行。是餘比丘,比丘有所至在前行,彼意無恚。此諸賢!意不恚已,欲有所行但有善。
「此諸賢!或有人無求欲生:『比丘入內已,我在前受水、受摶食;莫令餘比丘,比丘入內已,最在前坐,受水、受摶食。』諸賢!可知是處,有餘比丘,比丘入內已,最在前坐,受水、受摶食,此意無恚。此諸賢!意不恚已,欲有所行但有善。
「此諸賢!或有人無求欲生:『諸比丘食已,收攝鉢器,令我為居士說法教授勸進等,教授等令歡喜;莫令餘比丘,諸比丘食已收攝鉢器,為居士說法教授勸進,等教授等令歡喜。』諸賢!可知是處,有餘比丘,諸比丘食已收攝鉢器,為居士說法勸進教授,等教授等令歡喜,此意無恚。諸賢!彼無恚意已,欲有所行但有善。
「此諸賢!或有人無求欲生:『居士入園已,我共談論;莫令餘比丘,居士入園已,共談論。』諸賢!可知是處,有餘比丘,居士入園已共談論,餘比丘居士入園已共談論,此意不恚。此諸賢!彼意無恚已,欲有所行但有善。
「此諸賢!或人無求欲生:『令王大臣婆羅門居士,非一人所識;莫令餘比丘,王大臣婆羅門居士,非一人所識。』諸賢!可知是處,有餘比丘,王大臣婆羅門居士非一人所識。有餘比丘,為王大臣婆羅門居士非一人所識,此意無恚。此諸賢!彼意無恚已,欲有所行但有善。
「此諸賢!或有人無求欲生:『令我於四部眾,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得供養,莫令餘比丘於四部眾,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得供養。』諸賢!可知是處,有餘比丘,於四部眾,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得供養,此意無恚。此諸賢!意無恚已,欲有所行但有善。
「此諸賢!或有人無求欲生:『令我得衣被床臥病瘦醫藥,不欲令餘比丘得衣被床臥病瘦醫藥。』諸賢!可知是處,餘比丘得衣被床臥病瘦醫藥。餘比丘得衣被床臥病瘦醫藥,此意不恚。此諸賢!意不恚已,欲有所行但有善。
「諸賢!如是彼人於智慧梵行者,樂無量諸善法行,若不知共沙門俱而言非沙門,共智慧沙門俱而言非智慧沙門,共上座俱而言不上座俱,與定俱而言無定,與淨俱而言不淨。如是,諸賢!或有人於智慧梵行者,如此無量諸善行悉當知,與沙門俱當知與沙門俱,與智慧沙門俱當知與智慧沙門俱,與定俱當知與定俱,與淨俱當知與淨俱。猶若,諸賢!有人販肆客作家,持銅鉢來,滿中飲食種種異味,以一鉢覆持至人聚中,彼多人見已,不用食不欲得,知其非,彼作是言:『故是前器,故是前器。』
彼持至多人聚中已而發其器,彼不欲食者,便欲食之,豈前見者不欲食?如是,諸賢!或有人於智慧梵行者,如是無量諸善行而不能知,與沙門俱言非沙門,與智慧沙門俱言不智慧沙門,與上座俱而言非上座,與定俱而言非定,與淨俱而言非淨。如是,諸賢!或有人於智慧梵行者,有無量諸善行,然後知與沙門俱是沙門,與智慧沙門俱是智慧沙門,與上座俱知是上座,與定俱知是定,與淨俱知是淨。如是,諸賢!此人當恭敬、承事、禮事,比丘當親近,當恭敬若恭敬者,當承事若承事者,常當應行常應行者,彼於長夜但有饒益安樂。是故,諸賢!如此人者,當親近恭敬承事。
彼時尊者大目乾連亦在眾中會座,於是大目乾連語尊者舍利弗曰:「尊者舍利弗!我欲說喻,當說不耶?」
「當說。汝賢者目乾連!」
「尊者舍利弗!昔時在羅閱祇耆闍崛山,尊者舍利弗!我晨起著衣服,與衣鉢俱詣羅閱祇乞食。遊羅閱祇乞食時,至他巧師家,我見無念滿子在他巧師家,見在斫治車軸。彼無念滿子,在巧師家作是念生:『此巧師取此軸斫治是處者,如是此軸為妨者為得除。』彼無念滿子在巧師家作是念生,彼巧師者如彼所念,便以斧斫治車軸。彼時無念滿子即作是言:『此巧師為知我意而取此軸,如其處斫治,如是此軸為增益無妨。』如是,尊者舍利弗!謂彼人諛諂、幻士、無信不有信、懈怠無精進、意念亂無有定、惡智意亂、諸根不定、於戒行緩、不分別沙門行。
而尊者舍利弗知其所念而為解說。尊者舍利弗!謂彼人無諛諂、非幻士、有信信樂、行精進、意常定、智慧學、於戒恭敬、多分別沙門行。彼從尊者舍利弗聞說法已,如快飲、如快食,口及意悉受持。猶若尊者舍利弗!若剎利女、婆羅門女、居士女、工師女,沐浴塗香著白淨衣,若有人意念生慈愍,欲有饒益、欲令安隱,若持優鉢華鬘、占波華鬘、婆師華鬘、阿提摩多華鬘,授與彼已,兩手受之自冠其首。如是,尊者舍利弗!或有人無諛諂亦無幻,亦不不信有信,能行精進意常定,智慧恭敬學戒,學多分別沙門行。彼從尊者舍利弗聞法已,如快飲、如快食,口及意亦爾。此尊者舍利弗甚奇!而尊者舍利弗為諸梵行者,除其不善立於善中。善哉賢者!是為真人。
此各各所說,相樂已,從座起,各還本處。
佛說求欲經
  • 分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