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那律八念經

後漢 支曜譯1卷CBETA T0046少于一万字 20 min 白话文由 GPT-4 翻译
佛說阿那律八念經
後漢西域三藏支曜譯
聞如是:
听闻如下:
一時,佛在誓牧山求師樹下。賢者阿那律,在彼禪空澤中坐思惟言:「道法少欲,多欲非道;道法知足,無厭非道;道法隱處,樂眾非道;道法精進,懈怠非道;道法制心,放蕩非道;道法定意,多念非道;道法智慧,愚闇非道。」
有一次,佛陀在誓牧山的求师树下。贤者阿那律,在那片禅定的空泽中坐着,思考着说:“修行的法则是少欲,多欲不是修行之道;修行的法则是知足,不知足不是修行之道;修行的法则是隐退,喜欢热闹不是修行之道;修行的法则是精进,懈怠不是修行之道;修行的法则是控制心念,放荡不是修行之道;修行的法则是定意,杂念不是修行之道;修行的法则是智慧,愚昧不是修行之道。”
佛以聖心逆知其意,譬如力士屈申臂頃飛到其前,讚言:「善哉善哉!阿那律!汝所念者為大士念。聽吾語汝大士八念,善思行之。當學四禪撿意觀法而無中止,必獲大利,不失所願。何謂四禪?惟棄欲惡不善之法,意以歡喜,為一禪行。以捨惡念專心守一,不用歡喜,為二禪行。歡喜以止,惟如法觀覺見苦樂,為三禪行。又棄苦樂,憂喜悉斷而住清淨,為四禪行。已學如是,而後惟行八大人念。四禪為撿意法,快見於行,得利願疾,不復中止。
佛陀以圣心预知了他的心意,就像力士屈伸手臂那样迅速地飞到他面前,赞叹道:“很好,很好!阿那律!你思考的正是大士所应思考的。听我告诉你大士的八念,好好思考并实践它们。应当学习四禅,检视心意,观察法理,不要中断,必定会获得巨大的利益,不会失去所期望的。什么是四禅?放弃欲望、恶行和不善之法,心中充满欢喜,这是初禅的修行。放下恶念,专心守一,不依赖欢喜,这是二禅的修行。欢喜心停止,只依法观察,觉知苦乐,这是三禅的修行。再放弃苦乐,忧喜都断绝,安住在清净之中,这是四禅的修行。学习了这些之后,再修行八大人念。四禅是检视心意的法门,快速见到修行的效果,获得利益和愿望迅速,不会再有中断。
又少欲者,其義譬如王有邊臣,主諸椷簏滿中綵衣,而汝自樂著麁弊者,少欲知足,隱處精進,制心定意,智慧捨家,不以戲慢,無有差跌,必安隱人,至泥洹門。是八大人念,惟四禪撿意觀法,其義譬如王有邊臣,監主厨宰和調五味,而汝自樂乞食,趣得救身不以快心。其義譬如王有遊觀樓閣,而汝自樂山澤樹間燕處精進,無欲於世。其義譬如王有邊臣,主諸良藥及酪酥醍醐石蜜,而汝自樂有疾以服,小便趣得除惱。以行八念,思惟四禪,精進不虧,心無差跌,必自安隱至泥洹門。
少欲知足,就像国王的边疆大臣,负责保管装满彩衣的箱子,而你却乐于穿着粗糙的衣物。少欲知足,隐居修行,努力精进,控制心念,保持定力,以智慧舍弃世俗,不沉迷于娱乐和傲慢,没有失误,必定能安稳地走向涅槃。这是八种高尚的思考方式,通过四种禅定来审视法理,就像国王的边疆大臣,负责监督厨房,调和五味,而你却乐于乞食,只求维持生命,不追求快乐。这就像国王有游览的高楼,而你却乐于在山林水边的树下修行,对世俗没有欲望。这就像国王的边疆大臣,负责管理各种良药、奶酪、酥油、醍醐和冰糖,而你却乐于在生病时服用,只求小便以消除烦恼。通过实践八种思考方式,思考四种禅定,不断精进,心无失误,必定能安稳地达到涅槃的境界。
佛說是已,即還誓牧告諸弟子:「道當少欲,無得多欲;道當知足,無畜遺餘;道當隱處,無樂眾會;道當精進,無得懈怠;道當制心,無得放逸;道當定意,無得亂念;道當智慧,無得愚闇。
佛陀讲完这些话后,便返回到僧团,告诉所有弟子们:“修行之道应当是欲望少,不要有过多的欲望;修行之道应当是知道满足,不要有剩余的贪求;修行之道应当是隐居,不要喜欢聚集的场合;修行之道应当是勤奋精进,不要有懒惰;修行之道应当是控制心念,不要有放纵;修行之道应当是心神专注,不要有杂念;修行之道应当是拥有智慧,不要有愚昧和无知。”
「比丘當少欲者快,謂身自少欲,不使眾人知我少欲,義當從是。
“比丘应当追求少欲,这是指自身的欲望要少,不让别人知道我欲望少,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。”
「比丘知足,謂應器法衣牀臥病藥,得食足止,不畜遺餘,義當從是。
“比丘应当知道满足,这是指对于乞食的铁钵、法衣、坐卧的台座、疾病时的药物,只要得到足够的食物就应该停止,不应当有剩余,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。”
「比丘隱處,謂避人間,不入眾會,遠居山澤巖石樹間。如有四輩,若王大臣來從問道,為說清淨欲令疾去。譬如貧人負豪姓債,為主所牽抴,欲離不樂潛隱遠遁,義當從是。
比丘要隐居,意味着远离人间,不参与各种聚会,选择在山泽、岩石、树木间居住。如果有四輩或王公大臣来询问道理,为他们讲述清净之道,希望他们尽快离去。就像穷人欠了豪族的债,被债主追讨,想要逃离不快乐而选择潜逃和远遁,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。
「比丘精進,謂斷非法,勤行經道未常懈惓,上中後夜經行坐臥,常覺寤意念淨以除五蓋,義當從是。
比丘应当精进,即断除非法,勤修佛法,始终不懈,无论在上夜、中夜还是后夜,都应经行坐卧,保持清醒,心念纯净,以消除五蓋,这是应当遵循的。
「比丘制心,棄欲惡法,坐意惟觀,以斷苦樂,得四禪行,義當從是。
比丘应当控制心念,舍弃贪欲和恶法,坐禅时专注观照,以断除苦乐的束缚,达到四禅的修行,这是应当遵循的。
「比丘定意,謂常一心,觀身觀意觀法,不為猗行,攝念就道捨癡惱想,義當從是。
比丘应当使心念稳定,始终保持一心,观察自身、心念和法,不依赖外境,集中注意力修行,舍弃愚痴和烦恼,这是应当遵循的。
「比丘智慧,謂知四諦:苦、習、盡、道。何謂苦諦?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憂悲惱苦、恩愛別苦、怨憎會苦、所欲不得苦、合五盛陰苦。生苦者,謂人隨行所墮,受胞成生,已出形現,根入受長。老者,謂人根熟形變,髮白齒落、筋緩皮皺、僂步拄杖。病者,謂人罪行所致,癰疽瘡膿癎癲長病,亦百餘種。死者,謂人命逝形壞,溫消氣絕魂神離逝。是皆為苦。何謂習諦?謂婬心樂喜而生恩愛,志在貪欲,令復有漏,眾行滋盛以著自縛。
比丘的智慧,是指了解四圣谛:苦、集、灭、道。什么是苦谛?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忧愁悲恼苦、恩爱别离苦、怨憎会苦、所欲不得苦、五盛阴苦。生苦,是指人随着行为的果报,受精卵形成生命,出生后形体显现,感官逐渐成熟。老,是指人感官衰老形体变化,头发变白牙齿脱落、筋肉松弛皮肤起皱、弯腰拄杖行走。病,是指人因罪行导致,痈疽疮疖癫痫长病,也有百余种。死,是指人生命消逝形体败坏,体温消失气息断绝心识离去。这些都是苦。什么是集谛?是指因淫欲心生欢喜而产生恩爱,心志沉迷于贪欲,导致再次有漏,众多行为滋长而自我束缚。
所謂愛者,眼愛色、耳愛聲、鼻愛香、舌愛味、身愛細滑、心愛所欲;但觀其常樂在望,安以為利,呼言是我有,以著自縛,從是故色痛想行識五陰愛盛,見常貪樂,謂是我有,以著自縛。所謂色者,精神所受地氣、水氣、火氣、風氣,變化為形;以所愛著,令眼識色、耳識聲、鼻識香、舌識味、身識細滑、意識法著,信為習諦。何謂盡諦?不受不入,愛盡無餘,縛著已解,如慧見者,不復有一切故。世間人無所見,五陰所著;計數已盡,愛縛都解,已從慧見非常、苦、空、非身故斷,是為盡諦。
所谓的爱,就是眼睛贪恋色彩、耳朵贪恋声音、鼻子贪恋香气、舌头贪恋味道、身体贪恋细腻滑润的触感、心贪恋各种欲望;只是期待永远的快乐,把安逸当作利益,宣称这是我所拥有的,因此被执着所束缚,从而对色、痛、想、行、识这五阴产生强烈的贪爱,认为这是我所拥有的,因此被执着所束缚。所谓的色,是指精神所感受的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元素,变化成各种形态;由于贪恋执着,使得眼识识别色彩、耳识识别声音、鼻识识别香气、舌识识别味道、身识识别细腻滑润的触感、意识识别法,并且深信这是真实的道理。什么是尽谛?不接受不进入,贪爱彻底断尽,束缚和执着已经解除,就像具有慧眼的人,不再有任何执着。世间人没有看到,被五阴所束缚;计数已经结束,贪爱的束缚完全解除,已经通过慧眼看到无常、苦、空、非我,从而断除,这就是尽谛。
何謂道諦?謂八直道,正見、正思、正言、正行、正治、正命、正志、正定。何謂正見?正見有二:有俗、有道。知有仁義,知有父母,知有沙門梵志,知有得道真人,知有今世後世,知有善惡罪福,從此到彼以行為證,是為世間正見。已解四諦:苦、習、盡、道,已得慧見,空淨非身,是為道正見。正思亦有二:思學問、思和敬、思誡慎、思無害,是為世間正思;思出處、思忍默、思滅愛盡著,是為道正思。正言亦有二:不兩舌、不惡罵、不妄言、不綺語,是為世間正言;離口四過,講誦道語,心不造為,盡無復餘,是為道正言。
正行亦有二:身行善、口言善、心念善,是為世間正行;身口精進,心念空淨,消蕩滅著,是為道正行。正治亦有二:不殺盜婬,不自貢高,修德自守,是為世間正治;離身三惡,除斷苦習,滅愛求度,是為道正治。正命亦有二:求財以道不貪苟得,不詐紿心於人,是為世間正命;以離邪業,捨世占候,不犯道禁,是為道正命。正志亦有二:不嫉妬、不恚怒、不事邪,是為世間正志;離心三惡,行四意端,清淨無為,是為道正志。正定亦有二:性體淳調,守善安固,心不邪曲,是為世間正定;得四意志,惟空、無想、不願,見泥洹源,是為道正定,是為道諦。比丘捨家棄捐恩愛,安靜思道無所戀慕,意不隨欲淨無罣礙,是為道法,義當從是。
賢者阿那律聞佛說經,開導其意受行三月,漏盡意解,得三治以為證已,自覺得羅漢,便說偈言:
「夫欲而無厭, 樂眾以放意,
是行以致苦, 修惡多所著。
少欲知道行, 知慚不自見,
是法墮清淨, 遠惡致度世。
道意不貪生, 亦無樂死別,
吾以如空定, 諸苦得待時。
從佛受教命, 守行棄欲惡,
所身患已捨, 得利就無為。
自致至三治, 已拔恩愛根,
當於維沙聚, 竹園般泥洹。」
佛說阿那律八念經
  • 分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