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相猗致經
後漢 安世高譯1卷CBETA T0036少于一千字 10 min 白话文由 GPT-4 翻译
佛說本相猗致經
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
聞如是:
听我讲述这个故事:
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佛便告比丘:「本有愛不見不了,今見有從有愛,設是本有愛無有今為有,今見分明。從是本因緣,令致有愛,有愛,比丘!從致有本,不為無有本。何等為,比丘!從有愛致本?謂為癡。
有一次,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。佛陀告诉比丘们:“原本的贪爱是看不见的,无法明了。但现在因为贪爱而有所显现,如果原本的贪爱不存在,现在就不会有。现在这种贪爱是清晰可见的。这是因为因缘的作用,导致了贪爱的存在。贪爱,比丘们!是因为因缘而产生的,不是无缘无故就有的。那么,比丘们!贪爱是由什么因缘产生的呢?是因为无明。
「癡亦,比丘!有從致本,不為無有本。何等為,比丘!癡有本從致?謂為五蓋。
“无明,比丘们!也是有因缘而产生的,不是无缘无故就有的。那么,比丘们!无明是由什么因缘产生的呢?是因为五盖。
「五蓋,比丘!亦從有本致,不為無有本。何等為,比丘!五蓋從有致?謂為三惡行。
“五盖,比丘们!也是有因缘而产生的,不是无缘无故就有的。那么,比丘们!五盖是由什么因缘产生的呢?是因为三种恶行。
「三惡行,比丘!亦有本從致,不為無有本。何等為,比丘!三惡行本從致?謂為不攝根。
“比丘,三恶行也有其根本原因,它们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。那么,比丘,三恶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?那就是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感官。
「不攝根,比丘!亦有本從致,不為無有本。何等為,比丘!不攝根從致?謂非本念故。
“比丘,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感官也有其根本原因,它们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。那么,比丘,没有控制好感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?那就是没有正确地保持正念。
「非本念,比丘!亦有本從致,不為無有本。何等為,比丘!非本念從致?謂不信故。
“比丘,没有正确地保持正念也有其根本原因,它们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。那么,比丘,没有保持正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?那就是缺乏信仰。”
「不信,比丘!亦有本從致,不為無有本。何等為,比丘!不信本從致?謂惡非法聞故。
“比丘,不信并非无缘无故,它有其根本原因。那么,比丘,不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?是因为听闻了恶法和非法。
「非法聞,比丘!亦有本從致,不為無有本。何等為,比丘!非法聞本從致?謂非賢者人事。
“比丘,听闻恶法和非法也不是无缘无故的,它同样有其根本原因。那么,比丘,听闻恶法和非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?是因为与不贤者交往。
「非賢者亦有本從致,不為無有本。何等為,比丘!非賢者從致?謂非賢者人共會樂。
“比丘,与不贤者交往也不是无缘无故的,它同样有其根本原因。那么,比丘,与不贤者交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?是因为喜欢与不贤者共处并从中得到乐趣。”
「如是,比丘,已不賢者聚會滿,令不賢者事滿;已不賢者事滿,令非法滿;已非法滿,令不信滿;已不信滿,令非本念滿;已非本念滿,令不攝根滿;已不攝根滿,令三惡行犯法滿;已三惡行犯法滿,令五蓋滿;已五蓋滿,令癡滿;已癡滿,令有世間愛滿。如是愛樂滿,稍轉稍轉猗增有。
就像这样,比丘,当不贤者的集会充满时,不贤者的行为就会充满;当不贤者的行为充满时,不正确的法则就会充满;当不正确的法则充满时,不信任就会充满;当不信任充满时,不正确的本念就会充满;当不正确的本念充满时,不控制感官就会充满;当不控制感官充满时,身、口、意的三恶行就会充满;当三恶行充满时,五盖就会充满;当五盖充满时,愚痴就会充满;当愚痴充满时,对世间的贪爱就会充满。这样,对世间的贪爱和欣赏充满,逐渐逐渐地增长。
「度世智慧解脫亦有本,不為無有本。何等為度世智慧解脫本?謂七覺意為本。
渡过世间的智慧和解脱也有其根本,不是没有根本的。什么是渡过世间的智慧和解脱的根本呢?就是七觉支作为根本。
「七覺意從有本,不為無有本。何等為七覺意從有本?謂為四意止。
七觉支也有其根本,不是没有根本的。什么是七觉支的根本呢?就是四念处。
「四意止從有本,不為無有本。何等為,比丘!四意止從有本?謂三清淨行。
「三清淨,比丘!亦有本從行,不為無有本。何等為,比丘!三清淨有本?謂為守攝根。
「守攝根亦有本,不為無有本。何等為,比丘!守攝根有本?謂為本念故。
「本念,比丘!亦有本,不為無有本。何等為,比丘!本念本?謂為信本。
「信本,比丘!亦有本,不為無有本。何等為,比丘!信本有本?謂聞法經本。
「聞法經亦有本,不為無有本。何等為聞法經本?謂事賢者本。
「事賢者亦有本,不為無有本。何等為事賢者有本?謂賢者聚本。
「如是,比丘!聚賢者能得事賢者;已事賢者,便聞法言;已聞法言,便致信本;已致信本,便得念本;已得念本,便攝守根;已攝守根,便得三清淨;已有三清淨,便得四意止;已得四意止本,便有七覺意;已有七覺意,便有無為解脫得度世。如是解脫度世,轉轉本,令得度世。」
佛說如是,弟子受行。
佛說本相猗致經
- 分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