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海經
西晉 法炬譯1卷CBETA T0034少于一万字 15 min 白话文由 GPT-4 翻译
法海經
西晉沙門法炬譯
聞如是:
我听到这样的故事:
一時,佛遊瞻波國,漢呿利池上,與大比丘眾俱。月十五日,時應說戒。佛坐,集已久,而如來默然,不說戒。侍者阿難,更整衣服,跪而白佛:「初夜向竟,中夜將至,大眾集久,世尊將無疲倦,願以時說戒。」佛猶默然。眾坐既久,時有比丘,名曰阿若都盧,更整衣服,長跪白佛:「初夜中夜已過,雞將向鳴,世尊得無疲倦,眾僧集久,願佛說戒。」世尊復默然。又復白言:「明星已出,時將過矣。」佛言:「比丘!且聽,眾僧之中有不淨者,故吾不得說戒耳。」
有一次,佛陀在瞻波国游化,来到汉呿利池边,与众多大比丘一同修行。到了每月十五日,是应当讲述戒律的时候。佛陀坐下,众人已经聚集了很长时间,但佛陀却沉默不语,没有讲述戒律。侍者阿难整理好衣服,跪下向佛陀说:“初夜即将结束,中夜即将到来,大众已经聚集了很久,世尊您是否感到疲倦,请您按时讲述戒律。”佛陀仍然保持沉默。众人坐了很久,这时有一位名叫阿若都盧的比丘,也整理好衣服,长跪着向佛陀说:“初夜和中夜已经过去,鸡快要叫了,世尊您是否感到疲倦,大众已经聚集了很久,愿佛陀您讲述戒律。”世尊再次沉默。他又说道:“明星已经升起,时间快要过去。”佛陀说:“比丘们!请听我说,在大众中有人的心灵不纯净,这就是我不能讲述戒律的原因。”
賢者大目揵連心念:「吾當定意觀之,誰不淨者?」目連白佛:「我欲定意觀誰不淨者,不淨者命令出眾。」世尊告曰:「卿欲定意觀不淨者令其出眾,此言大善,便可觀之。」目連即定意觀之,見其弟子犯于重戒。目連從定意起,至犯戒比丘前,而數之曰:「汝為沙門,奉戒為本,戒猶人之頭首;沙門戒行,宜令清白,如水如玉。此如來之座,賢聖之會,度世者之聚,清淨道德者之所集處,此座猶如栴檀之林,卿以伊蘭臭穢,亂于真正。」目連手自引其弟子出。「卿是棄捐之人,不得預如來大眾之清淨集也。
贤者大目犍连心中思考:“我应当集中精神去观察,谁是不洁净的人?”大目犍连向佛陀报告说:“我打算集中精神去观察谁是不洁净的人,让不洁净的人离开大众。”世尊告诉他:“你想要集中精神去观察不洁净的人并让他们离开大众,这个想法非常好,你可以去做。”大目犍连随即集中精神去观察,发现他的弟子违反了重戒。大目犍连从定中起来,走到犯戒的比丘面前,责备他说:“你作为出家人,遵守戒律是根本,戒律就像人的头颅一样重要;出家人的戒行,应当保持清白,如同水和玉一样纯净。这里是如来的座位,贤圣的集会,超越世俗者的聚集地,是道德纯净者的集合之处,这个座位就像檀香木的森林,而你用伊蘭的恶臭,扰乱了真正的清净。”大目犍连亲手将他的弟子带出。“你是被抛弃的人,不得参与如来大众的清净集会。”
無以穢濁廁預大僧大集,大海不受穢屍,卿自思之,無穢賢眾。」穢人既出,目連白曰:「穢濁之人,即以棄遠,眾已清淨,唯願世尊,以時說戒。」世尊猶復默然。目連怪之,四向觀察,見座上,向比丘已復在座,目連重勅之曰:「卿為棄人,何為不自引罪穢,重坐此座為?」目連重遣之,乃出座去。目連復白:「世尊!穢人已出,大眾已淨,無復穢惡,唯願世尊,以時說戒,令眾僧得修淨業。
不要让那些不洁之人参与到大僧的集会中,就像大海不会接纳不洁的尸体一样。请您自己思考,不要让不洁之人混入贤者之中。」当不洁之人被赶出后,目连对佛陀说:「那些不洁之人已经被排除,大众已经变得清净。只愿世尊,及时为我们讲解戒律。」然而,世尊仍然保持沉默。目连感到奇怪,四处观察,发现原本被赶走的比丘又回到了座位上。目连再次责备他:「你已被排除,为何不自觉承认自己的不洁之罪,还敢重新坐回这个座位?」目连再次命令他离开,他才起身离开座位。目连再次向佛陀报告:「世尊!不洁之人已经离开,大众已经清净,不再有不洁之恶。只愿世尊,及时为我们讲解戒律,让众僧得以修行清净之业。
佛告目連:「吾自今後,不復說戒,汝等可自共說戒,若我說戒。人於眾中犯戒,默然不自引罪,而預如來座者,此為默然妄語。默然妄語,頭破七分。如來於大眾說戒,甚為不易,自今以後,汝自說戒。」
佛陀告诉目连:「从今以后,我不再亲自讲解戒律,你们应当自己相互讲解戒律。如果我讲解戒律时,有人在大众中犯戒,却沉默不自己承认罪过,而仍然坐在如来的座位上,这便是沉默的妄语。沉默的妄语,会导致头部破裂成七片。如来在大众中讲解戒律,是非常不易的。从今以后,你们自己讲解戒律。」
目連白佛:「弟子聞道,如來先化之,為非弟子自悟而成道也。如來聖德,厚重天地,言真而要,弟子誦習,得成道果。如來猶天雨,百穀草木,無不仰榮;弟子德淺道小,人不服信。世尊哀愍聾俗,使一切獲安,得信得正,以濟其志。」目連慇懃苦請至三四五。
目连向佛陀表白说:“弟子听闻佛法,知道这是如来先前所教化,并非弟子自己觉悟而成就道业。如来的圣德,厚重如同天地,言语真实而精要,弟子通过诵读和修习,得以成就道果。如来如同天降甘霖,滋养了各种谷物和草木,无不仰赖其恩泽;弟子德行浅薄,道业微小,人们并不信服。世尊慈悲怜悯,使一切众生获得安宁,得到信仰和正见,以满足他们的愿望。”目连恳切地请求了三、四、五次。
世尊告目連曰:「汝為一切,請求如來,慇懃乃至四五,吾今當為汝等說之。吾僧法,猶如大海,有八德,汝等聽之。大海之水,無滿不滿;吾法如之,無滿不滿,此第一之德。大海潮水,尋以時而來,不失常處;吾四部眾,受吾戒者,不犯禁戒違失常法,此第二之德。大海之水,唯有一味,無若干味,無不以鹹為味;吾法如是,禪定之味,志求寂定,致神通故,四諦之味,志求四道,解結縛故,大乘之味,志求大願,度人民故,此第三之德。大海既深而廣,無能限者;僧法如是,無不深妙,八方之大,莫大於僧法,僧法最為弘大,此第四之德。
世尊告诉目连说:“你为了一切众生,多次恳求如来,我今天将为你们讲述。我的教法,就像大海一样,具有八种美德,你们要仔细聆听。大海之水,没有所谓的满或不满;我的教法也是如此,没有满或不满,这是第一种美德。大海的潮水,按时涨落,不偏离常规;我的四部弟子,接受我的戒律,不违反戒律,不偏离常规,这是第二种美德。大海之水,只有一种味道,没有多种味道,都以咸味为主;我的教法也是这样,禅定的味道,追求内心的寂静和定力,以获得神通;四谛的味道,追求四条道路,解开束缚;大乘的味道,追求宏大的愿望,救度众生,这是第三种美德。大海既深又广,没有人能够限制;僧团的教法也是如此,深奥而广大,八方之中没有比僧团的教法更伟大的,僧团的教法最为宏大,这是第四种美德。
大海之中,金銀琉璃、水精珊瑚、車璩 馬瑙、摩尼之妙,無不備有;吾僧法之中,三十七品道寶之妙,神足住壽,飛騰十方,靡所不適,瞬息之間,周旋無量佛界,到殊勝之剎,能以其道,化導群生,淨己佛土,此第五之德。
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中,金、银、琉璃、水精、珊瑚、车璩、玛瑙、摩尼等宝物,应有尽有,奇妙无比;同样,在我们僧侣的法门中,三十七品道法宝的妙用,神足通的安住与寿命,能够飞跃十方世界,无所不至,瞬间周游无量佛界,到达殊胜的佛土,用其道法教化引导众生,净化自己的佛土,这是第五种德行。
大海之中,神龍所居,沙竭龍王,阿耨達、難頭、和羅摩那、私伊羅末,如此諸龍,妙德難量,能造天宮,品物之類,無不仰之;吾僧法亦復如是,四雙八輩之士,十二賢者,菩薩大士,教化之功,彌茂彌美,此第六之德。大海吞受百川萬流,江恒之水,無不受之,終日終夜,無盈溢滅盡之名;吾僧法之中亦如是,梵釋之種,來入僧法,四姓族望,或釋或梵,王者之種,捨世豪尊,來入正化,或工師小姓,亦入正化,種族雖殊,至於服習大道,同為一味,無非釋子,此第七之德。大海清淨,不受死屍,無諸穢濁,唯海之類而受之耳;吾僧法清淨,亦如大海,不受穢惡,犯戒違禁,非清淨梵行者,一不得受,棄之遠之,猶海不受死屍,此第八之德。
在大海之中,居住着神龙,如沙竭龙王、阿耨达、难头、和罗摩那、私伊罗末等,这些龙族的妙德难以估量,它们能够创造天宫和各种物品,一切众生都仰赖它们;我们的僧法也是如此,四双八辈的修行者、十二贤者、菩萨大士,他们的教化之功越来越茂盛、越来越美好,这是第六种德行。大海能够包容接纳百川万流,江恒之水,无不接受,无论白天黑夜,大海从不盈满或枯竭;我们的僧法也像大海一样,能够接纳梵天和帝释的种子,无论是释迦族还是梵天族,无论是王者的后代还是舍弃世俗的豪贵,都来接受正道的教化,无论是工匠还是小姓,也都能接受正道,虽然种族不同,但当他们学习并实践大道时,都成为统一的释迦弟子,这是第七种德行。大海清澈洁净,不接受死尸和各种不洁之物,只接纳属于海中的生物;我们的僧法也像大海一样清净,不接受邪恶和犯戒的人,那些违反戒律和禁令的人,一律不得接受,要远离他们,就像大海不接受死尸一样,这是第八种德行。
佛告目連:「如來大眾唯清淨,為禁戒業不純非釋種子,故吾不說戒耳。卿等善相勅戒,無令正法有毀。」
佛陀告诉目连:“如来的大众是唯一清净的,因为禁戒和业力不纯净,不是释迦族的种子,所以我不说戒律。你们应当相互告诫,不要让正法受到毁谤。”
佛說如是,諸比丘歡喜奉行。
佛陀这样说,众比丘们欢喜地遵循佛陀的教诲。
法海經
- 分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