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知經

吳 支謙譯1卷CBETA T0027少于一万字 10 min 白话文由 GPT-4 翻译
佛說七知經
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
聞如是:
我听到这样的话:
佛遊於舍衛祇樹給孤獨園。佛告諸比丘:「比丘受教,從佛而聽。」
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游玩。佛陀对众比丘说:“比丘们,接受教导,听我说。”
佛告諸比丘:「有七法道弟子,現世安隱和悅多行,精進法觀令習得盡。何謂七法?一知法,二知義,三知時,四知節,五自知,六知眾,七知人。
佛向所有的僧侣们说:“有七种法则可以让弟子们在现世中安稳、和乐并多做善事,通过精进的法观可以使他们完全掌握。这七种法则是什么呢?第一,了解教法;第二,理解其含义;第三,知道适当的时机;第四,了解适度;第五,自我认知;第六,了解众生;第七,了解人性。
「諸比丘!何謂知法?謂能解十二部經:一曰文,二曰歌,三曰說,四曰頌,五曰譬喻,六曰本起紀,七曰事解,八曰生傳,九曰廣博,十曰自然,十一曰行,十二曰章句,是為知法。不解十二部經,為不知法。
各位比丘!什么是知法呢?就是能够理解十二部经典:第一是文,第二是歌,第三是说,第四是颂,第五是譬喻,第六是本起纪,第七是事解,第八是生传,第九是广博,第十是自然,第十一是行,第十二是章句,这就是知法。如果不能理解这十二部经典,就是不知法。
「何謂知義?彼彼所說經法,悉曉其義,是為知義。彼彼所說不曉不解,為不知義。
“什么是理解义理?就是对于各种各样的经文教法,都能理解其含义,这就是理解义理。对于各种各样的经文教法,如果不理解不懂,那就是不理解义理。
「何謂知時?知是時可惟寂滅想,是時不惟受行想,是時可惟慎護想,是為知時。不曉時宜所行,為不知時。
“什么是知道时机?就是知道这个时候只应该想着寂灭,这个时候不应该想着受行,这个时候应该想着慎重保护,这就是知道时机。不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,就是不知道时机。
「何謂知節?能少飲食大小便便得消化,能節出入坐起行步,臥覺語默事從約省,是為知節。不自約省,為不知節。
什么是知节?就是能够少吃少喝,让食物容易消化,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,比如出入、坐立、行走,睡觉和说话都要节制,做事要简洁省力,这就是知节。如果不能自我节制,就是不知节。
「何謂自知?自知己身意老多少,所信所戒、所聞所施、所慧所解、所至所入,深淺厚薄事事自知,是為自知。不知己意所入多少,為不自知。
“什么是自知?自知就是知道自己的身体和意识的老化程度,知道自己信仰什么,遵守什么戒律,听过什么,施舍过什么,有多少智慧,理解了什么,达到了什么境界,进入了什么状态,无论深浅、厚薄,都要自己清楚,这就是自知。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意识进入了什么状态,那就是不自知。”
「何謂知眾?能知彼眾若君子眾、若理家眾,若梵志、若沙門眾,若或有時至彼眾,宜坐宜立、宜語宜默,知隨時宜,是為知眾。不知相彼眾隨時宜者,為不知眾。
“什么是知众?就是能够了解那些人群,无论是君子的群体,还是理家的群体,或者是梵志、沙门的群体,或者是有时候到达那些人群的地方,知道何时应该坐下,何时应该站立,何时应该说话,何时应该保持沉默,知道随时应该做什么,这就是知众。如果不知道如何根据情况适应那些人群,那就是不知众。”
「何謂知人?如有兩人,一人信道、一人不信道,信道者可稱譽,不信者無稱譽。信道有兩輩:一人數詣道場樂沙門,一人不數詣道場智略沙門。數詣者可稱譽,不數詣者無稱譽。數詣道場有兩輩:一人愛敬沙門,一人不愛敬沙門。愛敬者可稱譽,不愛敬者無稱譽。愛敬有兩輩:一人親習沙門,一人不親習沙門。親習者可稱譽,不親習者無稱譽。親習有兩輩:一人好問經法,一人不好問經法。好問者可稱譽,不好問者無稱譽。好問有兩輩:一人側耳聽,一人不側耳聽。側耳聽者可稱譽,不側耳聽者無稱譽。側耳聽有兩輩:一人聞法受持,一人聞法不受持。
「什么是识人?比如有两个人,一个信仰佛道,一个不信仰佛道,信仰的人值得称赞,不信仰的人则没有称赞。信仰佛道的人中又分两种:一种是经常去寺庙参加佛教活动并喜欢和僧侣相处的人,另一种是不经常去寺庙的人。经常参加的人值得称赞,不经常参加的人则没有称赞。经常去寺庙的人中又分两种:一种是尊敬僧侣的人,另一种是不尊敬僧侣的人。尊敬僧侣的人值得称赞,不尊敬的人则没有称赞。尊敬僧侣的人中又分两种:一种是亲近并学习僧侣的教诲的人,另一种是不亲近僧侣的人。亲近并学习的人值得称赞,不亲近的人则没有称赞。亲近并学习僧侣的人中又分两种:一种是喜欢询问佛法的人,另一种是不喜欢询问佛法的人。喜欢询问的人值得称赞,不喜欢询问的人则没有称赞。喜欢询问佛法的人中又分两种:一种是倾听佛法的人,另一种是不倾听佛法的人。倾听的人值得称赞,不倾听的人则没有称赞。倾听佛法的人中又分两种:一种是听了佛法后持守佛法的人,另一种是听了佛法却不持守佛法的人。持守佛法的人值得称赞,不持守的人则没有称赞。
聞法受持者可稱譽,不受持者無稱譽。受持有兩輩:一人聞而思義,一人聞不思義。聞而思義者可稱譽,聞而不思義者無稱譽。聞法思義有兩輩:一人如經義解,受法如法立,一人不如經義解,不受法不如法立。如經義解者可稱譽,不如經義解者無稱譽。如經義解有兩輩:一人但自安己,不安他人、不多安人、不哀世間、不利天下,一人自能安己,亦安他人多安天下,愍傷世間利寧天人。諸比丘當別知,其自安己、能安他人、多安天下、愍傷世間利寧天下者,是人為最上最長最尊極尊。譬如牛乳成酪,酪為酥,酥為醍醐,醍醐最上。如是人者,為人中之人,乃為上行、尊行、極尊之行,為最勝為上願無上也。諸比丘!能見兩人,為智為高,能分別此人善、此人勝,是為知人。
听佛法并遵守的人值得称赞,不遵守的人则没有称赞。遵守佛法的人有两种:一种是听了之后会思考其意义,另一种是听了却不思考意义。思考意义的人值得称赞,不思考意义的人则没有称赞。思考佛法意义的人也分为两种:一种是按照经文的意义去理解并实践,另一种是没有按照经文的意义理解,也没有正确实践。按照经文意义理解的人值得称赞,没有按照经文意义理解的人则没有称赞。按照经文意义理解的人中,有的只顾自己安逸,不关心他人,不关心世界,不利于天下;而有的不仅能保持自己的安逸,还能帮助他人,关心世界,利益天下。所有比丘应该明白,那些能够保持自己安逸的同时,还能帮助他人,关心世界,利益天下的人,是最高尚、最伟大、最尊贵的。就像牛奶可以制成酪,酪可以制成酥,酥可以制成醍醐,醍醐是最上等的。这样的人,是人中之龙,是最高尚、最尊贵、最伟大的行为,是最胜的,是最高的愿望,是无上的。比丘们!能够识别这两种人,知道哪个人是智慧的,哪个人是高尚的,这就是识人之智。
佛說是已,皆歡喜受。
佛说完这些之后,大家都欢喜接受。
佛說七知經
  • 分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