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知經
吳 支謙譯1卷CBETA T0027少于一万字 10 min 白话文由 GPT-4 翻译
佛說七知經
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
聞如是:
我听到了这样的教诲:
佛遊於舍衛祇樹給孤獨園。佛告諸比丘:「比丘受教,從佛而聽。」
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游化。佛陀告诉众比丘:“比丘们,接受教诲,从我这里聆听。”
佛告諸比丘:「有七法道弟子,現世安隱和悅多行,精進法觀令習得盡。何謂七法?一知法,二知義,三知時,四知節,五自知,六知眾,七知人。
佛陀告诉众比丘:“有七种法道的弟子,他们在现世中安稳和乐,行为众多,并且精进地观察法,使烦恼得以消除。这七种法是什么?一是知法,二是知义,三是知时,四是知节,五是自知,六是知众,七是知人。
「諸比丘!何謂知法?謂能解十二部經:一曰文,二曰歌,三曰說,四曰頌,五曰譬喻,六曰本起紀,七曰事解,八曰生傳,九曰廣博,十曰自然,十一曰行,十二曰章句,是為知法。不解十二部經,為不知法。
“各位比丘!什么是知法?就是能够理解十二部经:一是散文,二是诗歌,三是讲解,四是颂,五是譬喻,六是本起纪,七是事解,八是生传,九是广博,十是自然,十一是行,十二是章句,这就是知法。不理解十二部经,就是不知法。”
「何謂知義?彼彼所說經法,悉曉其義,是為知義。彼彼所說不曉不解,為不知義。
什么是知義?能够理解并掌握所有经法的深层含义,这就是知義。如果对经法的讲解不能理解或解释,那就是不知義。
「何謂知時?知是時可惟寂滅想,是時不惟受行想,是時可惟慎護想,是為知時。不曉時宜所行,為不知時。
什么是知时?能够正确判断何时应该修习寂滅想,何时不应修习受行想,何时应该修习慎護想,这就是知时。如果不了解何时应该进行何种修行,那就是不知时。
「何謂知節?能少飲食大小便便得消化,能節出入坐起行步,臥覺語默事從約省,是為知節。不自約省,為不知節。
什么是知节?能够适度地饮食,使大小便得以正常消化,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,如坐、起、行、步,以及睡眠、言语和沉默,从简省中行事,这就是知节。如果不懂得自我节制,那就是不知节。
「何謂自知?自知己身意老多少,所信所戒、所聞所施、所慧所解、所至所入,深淺厚薄事事自知,是為自知。不知己意所入多少,為不自知。
什么是自知?自知是指对自己身心的老化程度、所信仰的戒律、所听闻的教义、所施行的布施、所具备的智慧和理解、所达到的境界和所进入的状态,无论深浅、厚薄,对每一件事都有深刻的自我了解,这就是自知。如果不了解自己内心的进入程度,那就是不自知。
「何謂知眾?能知彼眾若君子眾、若理家眾,若梵志、若沙門眾,若或有時至彼眾,宜坐宜立、宜語宜默,知隨時宜,是為知眾。不知相彼眾隨時宜者,為不知眾。
什么是知众?知众是指能够理解不同的群体,无论是君子群体、管理家务的人、梵志或者沙门群体,如果有时候需要接触这些群体,知道何时应该坐着、何时应该站着、何时应该说话、何时应该沉默,了解并适应不同时间的适宜行为,这就是知众。如果不了解这些群体的特征和适宜的行为,那就是不知众。
「何謂知人?如有兩人,一人信道、一人不信道,信道者可稱譽,不信者無稱譽。信道有兩輩:一人數詣道場樂沙門,一人不數詣道場智略沙門。數詣者可稱譽,不數詣者無稱譽。數詣道場有兩輩:一人愛敬沙門,一人不愛敬沙門。愛敬者可稱譽,不愛敬者無稱譽。愛敬有兩輩:一人親習沙門,一人不親習沙門。親習者可稱譽,不親習者無稱譽。親習有兩輩:一人好問經法,一人不好問經法。好問者可稱譽,不好問者無稱譽。好問有兩輩:一人側耳聽,一人不側耳聽。側耳聽者可稱譽,不側耳聽者無稱譽。側耳聽有兩輩:一人聞法受持,一人聞法不受持。
什么是知人?比如有两个人,一个人信仰道义,另一个人不信仰道义。信仰道义的人值得称赞,不信仰的人则不值得称赞。信仰道义的人有两种:一种是经常去道场、乐于与沙门交往的人,另一种是不常去道场、对沙门有策略的人。经常去道场的人值得称赞,不常去的人则不值得称赞。经常去道场的人也有两种:一种是尊敬沙门的人,另一种是不尊敬沙门的人。尊敬沙门的人值得称赞,不尊敬的人则不值得称赞。尊敬沙门的人有两种:一种是与沙门亲近的人,另一种是不与沙门亲近的人。与沙门亲近的人值得称赞,不亲近的人则不值得称赞。与沙门亲近的人有两种:一种是喜欢询问经法的人,另一种是不喜欢询问经法的人。喜欢询问经法的人值得称赞,不喜欢询问的人则不值得称赞。喜欢询问经法的人有两种:一种是专心倾听的人,另一种是不专心倾听的人。专心倾听的人值得称赞,不专心倾听的人则不值得称赞。专心倾听的人有两种:一种是听到佛法后能够接受并保持的人,另一种是听到佛法后不接受也不保持的人。
聞法受持者可稱譽,不受持者無稱譽。受持有兩輩:一人聞而思義,一人聞不思義。聞而思義者可稱譽,聞而不思義者無稱譽。聞法思義有兩輩:一人如經義解,受法如法立,一人不如經義解,不受法不如法立。如經義解者可稱譽,不如經義解者無稱譽。如經義解有兩輩:一人但自安己,不安他人、不多安人、不哀世間、不利天下,一人自能安己,亦安他人多安天下,愍傷世間利寧天人。諸比丘當別知,其自安己、能安他人、多安天下、愍傷世間利寧天下者,是人為最上最長最尊極尊。譬如牛乳成酪,酪為酥,酥為醍醐,醍醐最上。如是人者,為人中之人,乃為上行、尊行、極尊之行,為最勝為上願無上也。諸比丘!能見兩人,為智為高,能分別此人善、此人勝,是為知人。
聆听佛陀的教导并铭记在心的人值得称赞,不这样做的人则不值得称赞。铭记在心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听到教导后深思其含义,另一种是听到后不深思其含义。那些听到教导后深思其含义的人值得称赞,而听到后不深思其含义的人则不值得称赞。听到教导后深思其含义也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按照经文的深义去理解并实践,另一种是不按照经文的深义去理解或实践。那些按照经文的深义去理解并实践的人值得称赞,而不这样做的人则不值得称赞。按照经文的深义去理解也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只关心自己的安宁,不关心他人、不广泛地关心他人、不怜悯世间、不利益天下,另一种是既能使自己安宁,也能使他人安宁,广泛地关心天下,怜悯世间,利益天下。各位比丘应当明白,那些既能使自己安宁,也能使他人安宁,广泛地关心天下,怜悯世间,利益天下的人,是最为高尚、最为尊贵、最为至高无上的。就像牛乳变成酪,酪变成酥,酥变成醍醐,醍醐是最上等的。这样的人,是人中之杰,是走在高尚、尊贵、至高无上的道路上,是追求最胜、最高愿望的人。各位比丘,能够识别这两种人,是智慧和高尚的表现,能够分辨出谁是善良、谁是优越,这就是了解人。
佛說是已,皆歡喜受。
佛陀讲完这些教诲后,大家都感到非常欢喜,并且接受了这些教诲。
佛說七知經
- 分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