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集法門經

宋 施護譯2卷CBETA T0012大于一万字 2 h 白话文由 GPT-4 翻译
佛說大集法門經卷上
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
如是我聞:
如是我闻:
一時,世尊遊行至彼末利城中,與苾芻眾,而共集會。時,彼城中,有一淨信優婆塞,亦名末利,於其城內,新造一舍,種種嚴飾,清淨寬廣,是舍先未曾有,沙門婆羅門等,安止其中。時,末利優婆塞,聞佛世尊與苾芻眾遊行至此,心生歡喜,即詣佛所。到已頭面禮世尊足,禮已合掌,退住一面,白佛言:「世尊!我是優婆塞,名曰末利,我於世尊,心生淨信。我此城中,新造一舍,清淨寬廣,是舍先未曾有,沙門婆羅門等,安止其中。我今請佛及苾芻眾於我舍住,願佛世尊,悲愍我故,受我所請。」
一时,佛陀游历至末利城,与众多比丘一同聚集。当时,城中有一位虔诚的在家男居士,也名为末利,他在城内新建了一座住所,装饰华丽,宽敞明亮,此前从未有过如此住所,沙门和婆罗门等修行者在此安住。末利居士得知佛陀与比丘们游历至此,心中充满喜悦,便前往佛陀所在之处。到达后,他以头触地,向佛陀的脚行礼,礼毕后双手合十,退至一旁,对佛陀说:“世尊,我是名为末利的在家男居士,我对世尊您怀有清净的信心。我在城中新建了一座住所,宽敞明亮,此前从未有过如此住所,沙门和婆罗门等修行者在此安住。现在,我邀请佛陀和比丘们到我的住所居住,请世尊出于对我的悲悯,接受我的邀请。”
爾時,世尊默然而受。時,末利優婆塞,知佛默然受所請已,即時頭面禮世尊足,右繞三匝,出離佛會。還彼舍中,重復嚴飾,徧諸舍宇,悉以香水,散灑其地,內外一切,普令清淨。時,末利優婆塞,如是嚴淨所造舍已,還詣佛所,到已重復禮世尊足,前白佛言:「世尊!先所造舍,悉以香水,散灑其地,內外清淨。願佛世尊及苾芻眾,往彼舍住,今正是時。」
那时,世尊默默地接受了邀请。当时,末利居士知道佛陀默许了他的请求,便立即以头面礼佛的双足,顺时针绕佛三圈,然后离开法会。回到自己的家中,他再次装饰住所,用香水洒遍每个角落,使内外都变得清净。末利居士这样装饰并清洁了住所后,又来到佛陀那里,再次以头面礼佛的双足,然后对佛陀说:“世尊,之前所建造的住所,已经用香水洒地,内外都已清净。愿佛陀和比丘们前往那里居住,现在正是时候。”
爾時,世尊與大苾芻眾等,恭敬圍繞,往彼末利優婆塞所造新舍。到彼舍已,佛先洗足,乃入其舍,入已周匝,普遍觀察,佛即於舍中間,安詳而坐。諸苾芻眾,亦各洗足,次第而入,禮佛足已,於佛後面,次第而坐。末利優婆塞,後入其舍,禮世尊足,合掌恭敬,普遍頂禮諸苾芻眾乃於佛前,一面而坐。爾時,世尊,種種慰諭彼末利優婆塞已,即為如應宣說法要,示教利喜。時,末利優婆塞,聞法歡喜,心生淨信。如是,世尊為彼優婆塞,如應說法,示教利喜,而過多夜,佛即告言:「末利!過是夜已,當自知時。」
那时,世尊和大比丘众恭敬地围绕,前往末利居士所建造的新住所。到达住所后,佛陀先洗了脚,然后进入屋内,环顾四周,仔细观察。佛陀便在住所的中央,安详地坐下。众比丘们也各自洗了脚,依次进入,向佛陀的双足行礼后,依次坐在佛陀的后面。末利居士最后进入住所,向世尊的双足行礼,合掌恭敬,向众比丘们一一顶礼,然后在佛陀面前坐下。那时,世尊以各种方式安慰末利居士后,便为他宣说了相应的法要,教导并使他欢喜。末利居士听闻法要后,心生欢喜,产生了清净的信心。这样,世尊为那位居士宣说了法要,教导并使他欢喜,度过了许多夜晚。佛陀便告诉他:“末利,过了这个夜晚,你应该知道时机。”
是時,末利優婆塞,聞佛言已,即從座起,禮世尊足,合掌恭敬,普遍頂禮諸苾芻眾,繞佛三匝,出離佛會。
那时,末利居士听到佛陀的话后,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,向世尊的脚行礼,双手合十表示尊敬,向所有比丘们普遍行礼,绕佛三圈后,离开了法会。
爾時,世尊見彼末利優婆塞離會未久,即告尊者舍利子言:「我此聲聞苾芻,已離睡眠,皆是離塵清淨大眾。若諸苾芻樂說法者,即當隨應而自宣說,隨所利益,不應止息。」時尊者舍利子,受教而住。
那时,世尊看到末利居士离开法会不久,就对尊者舍利弗说:“我的这些比丘们,已经摆脱了睡意,都是远离尘世、心灵清净的大众。如果比丘们喜欢讲法,就应该根据情况自行宣讲,根据利益他人的原则,不应该停止。”那时,尊者舍利弗接受了教导,留了下来。
爾時,世尊即以僧伽梨衣等為四褺,處師子床,右脇著地吉祥安隱,累足而臥。佛臥未久,爾時異處,有外道尼乾陀惹提子等,於聲聞苾芻,而生輕謗,欲作破壞,欲興鬪諍,出非法語,種種毀呰,作如是言:「我所知法,彼聲聞人,不能了知,彼所有法,我如實知,邪行是汝,正行是我,有利益是我,無利益是汝,汝所說法,前言縱是,後言即非,後言或是,前言還非,而不能作大師子吼說法利益。」時,尼乾陀惹提子等,欲興廣大鬪諍因緣,發如是等毀呰語時,各各相視,面目慘惡。復作是言:「諸聲聞苾芻色相威儀,而不寂靜,不能離貪,未得解脫,不能見法,不能善知彼出離道,不能證彼所向聖果,彼所習法,非正等正覺所說。」發如是等毀呰語言興鬪諍事。
那时,世尊用僧伽梨衣作为四边的覆盖,坐在狮子座上,右侧卧下,吉祥而安稳,双腿相叠而卧。佛卧下不久,那时在别处,有外道尼乾陀惹提子等人,对声闻比丘们产生了轻视和毁谤,想要破坏,想要引起争端,说出非法的言论,种种诋毁,这样说:“我所知道的法,那些声闻人不能了解,他们所有的法,我确实知道,邪行是你们,正行是我们,有利益是我们,无利益是你们,你们所说的法,前一句即使是对的,后一句就是错的,后一句如果是对的,前一句就是错的,你们不能像大师那样无畏地宣讲法义。”那时,尼乾陀惹提子等人,想要引起大的争端,发出这样的诋毁言论,相互看着,面目狰狞。又这样说:“那些声闻比丘们的外貌和行为,并不安静,不能远离贪欲,没有得到解脱,不能看到法,不能很好地了解出离之道,不能证得他们所追求的圣果,他们所修习的法,不是正等正觉所说的。”发出这样的诋毁言论,引起争端。
爾時,尊者舍利子,知是事已,即自思念:「如來大師,宴臥未久,不應以是因緣而白世尊。」作是念已,告諸苾芻言:「汝等當知,異處有諸外道尼乾陀惹提子等,於聲聞苾芻,而生輕謗,欲作破壞,欲興鬪諍,出非法語,種種毀呰,彼作是言:『我所知法,諸聲聞人,不能了知,彼所有法,我如實知,邪行是汝,正行是我,有利益是我,無利益是汝,汝所說法,前言縱是,後言即非,後言或是,前言還非,而不能作大師子吼說法利益。』
那时,尊者舍利弗,了解到这件事后,便自己思考:「如来大师,刚刚休息,不应该因为这件事去打扰世尊。」这样想后,告诉众比丘说:「你们要知道,在别处有些外道尼乾陀惹提子等人,对声闻比丘,生起轻视毁谤,想要破坏,想要挑起争端,说出非法的话,种种诋毁,他们说:『我所知道的法,那些声闻人不能了解,他们所有的法,我确实知道,邪行是你们,正行是我们,有利益是我们,无利益是你们,你们所说的法,前说即使正确,后说就错误,后说如果正确,前说又错误,而不能像大师那样无畏地宣讲法义。』
諸苾芻!彼尼乾陀惹提子等,欲興廣大鬪諍因緣,發如是等毀呰語時,各各相視,面目慘惡,復作是言:『諸聲聞苾芻,色相威儀,而不寂靜,不能離貪,未得解脫,不能見法,不能善知彼出離道,不能證彼所向聖果,彼所習法,非正等正覺所說。』發如是等毀呰語言,興鬪諍事。諸苾芻!汝今當知,我等諸聲聞大眾,皆是離塵清淨心者,現證諸法,善能了知諸出離道,各各已得所證聖果。我等聲聞,所修習法,一一皆是如來大師、應供、正等正覺,親所宣說,一一真實而無虛妄。諸苾芻!當知佛所宣說,謂契經、祇夜、記別、伽陀、本事、本生、緣起、方廣、希法,如是等法,佛悲愍心,廣為眾生,如理宣說而令眾生,如說修習,行諸梵行,利益安樂天人世間。
各位比丘!那些尼乾陀惹提子等人,想要挑起大的争端,发出这样的诋毁之语时,他们互相看着,面目狰狞,还这样说:「各位声闻比丘,外表和行为虽然端正,但内心并不平静,不能离开贪欲,没有得到解脱,不能见到法,不能很好地了解出离之道,不能证得他们所追求的圣果,他们所修习的法,不是正等正觉所说的。」发出这样的诋毁之语,挑起争端。各位比丘!你们现在要知道,我们这些声闻大众,都是远离烦恼、心灵纯净的人,已经证悟了诸法,能够很好地了解出离之道,每个人都已经证得了圣果。我们声闻所修习的法,都是如来大师、应供、正等正觉亲自宣说的,都是真实而不虚妄的。各位比丘!要知道佛所宣说的,包括契经、祇夜、记别、伽陀、本事、本生、缘起、方广、希法等法,佛以悲悯之心,广泛为众生宣说,使众生按照所说的去修习,实践清净的行为,使天人世间得到利益和安乐。
「復次,諸苾芻!當知一法,是佛所說。謂一切眾生,皆依食住,此為一法。如是等法,佛悲愍心,廣為眾生,如理宣說,而令眾生,如說修習,行諸梵行,利益安樂天人世間。
再次,各位比丘们!应当知道有一个法则,是佛陀所说的。这个法则就是所有生命都依赖食物而生存,这是佛陀所说的一个法则。像这样的法则,佛陀以慈悲心,广泛地为众生如理宣说,使众生能够按照所说的去修习,实践清净的行为,为天人和世间带来利益和安乐。
「復次,二法是佛所說。謂一名二色。如是等法,佛悲愍心,廣為眾生如理宣說,而令眾生如說修習,行諸梵行,利益安樂天人世間。
再次,有两个法则是佛陀所说的。一个是名字,另一个是形态。像这样的法则,佛陀以慈悲心,广泛地为众生如理宣说,使众生能够按照所说的去修习,实践清净的行为,为天人和世间带来利益和安乐。
「復次,三業是佛所說。謂一者身業,二者語業,三者意業。即此三業,復有二種,一善,二不善。何等為善?謂身業善行、語業善行、意業善行。何名不善?謂身業不善行、語業不善行、意業不善行。
再次,有三个行为是佛陀所说的。第一个是身业,第二个是语业,第三个是意业。这三个行为,又分为两种,一种是善,另一种是不善。什么是善?就是身业的善行、语业的善行、意业的善行。什么是不善?就是身业的不善行、语业的不善行、意业的不善行。
「復次,三不善思惟,是佛所說。謂欲思惟、瞋思惟、害思惟。
“还有,佛所说的三种不善思惟,即欲念的思惟、愤怒的思惟、伤害的思惟。”
「復次,三善思惟,是佛所說。謂離欲思惟、無瞋思惟、不害思惟。
「復次,三不善根,是佛所說。謂貪不善根、瞋不善根、癡不善根。
「復次,三善根,是佛所說。謂無貪善根、無瞋善根、無癡善根。
「復次,三漏,是佛所說。謂欲漏、有漏、無明漏。
「復次,三求,是佛所說。謂欲求、有求、梵行求。
「復次,三愛,是佛所說。謂欲愛、色愛、無色愛。
「復次,三界,是佛所說。謂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
「復次,三不善界,是佛所說。謂染欲界、瞋恚界、損害界。
「復次,三善界,是佛所說。謂無欲界、無瞋界、不害界。
「復次,三有,是佛所說。謂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。
「復次,三聚,是佛所說。謂邪定聚、正定聚、不定聚。
「復次,三受,是佛所說。謂樂受、苦受、非苦樂受。
「復次,三苦,是佛所說。謂輪迴苦、苦苦、壞苦。
「復次,三種欲生,是佛所說。謂現處欲欲生、化樂欲欲生、他化自在欲欲生。
「復次,三種樂生,是佛所說。謂有眾生生,生已受樂,如人中一類,是名第一樂生;復有眾生,長受喜樂,此樂廣大,適悅慶快,如光音天,是名第二樂生;復有眾生,乃至盡壽受快樂足,如遍淨天,是名第三樂生。
「復次,三種福事成就慧行,是佛所說。謂布施莊嚴成就慧行,持戒莊嚴成就慧行,禪定莊嚴成就慧行。
「復次,三三摩地,是佛所說。謂有尋有伺三摩地、無尋唯伺三摩地、無尋無伺三摩地。復有三三摩地,是佛所說。謂空解脫三摩地、無願解脫三摩地,無相解脫三摩地。
「復次,三住,是佛所說。謂天住、梵住、聖住。
「復次,三根,是佛所說。謂未知當知根、已知根、具知根。
「復次,三增上,是佛所說。謂世增上、法增上、我增上。
「復次,三佛,是佛所說。謂過去諸佛、未來諸佛、現在諸佛。
「復次,三言說事,是佛所說。謂過去言說事、未來言說事、現在言說事。
「復次,三眼,是佛所說。謂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。
「復次,三明,是佛所說。謂宿命智明、眾生生滅智明、漏盡智明。
「復次,三通,是佛所說。謂神境通、說法通、教誡通。
「復次,三不淨,是佛所說。謂身不淨,語不淨,心不淨。
「復次,三淨,是佛所說。謂身淨、語淨、心淨。
「復次,三學,是佛所說。謂戒學、定學、慧學。
「復次,三品,是佛所說。謂戒品、定品、慧品。
「復次,三火,是佛所說。謂貪火、瞋火、癡火。
「復次,三分位,是佛所說。謂生分位、成分位、法分位。如是等法,佛悲愍心,廣為眾生,如理宣說,而令眾生如說修習,行諸梵行,利益安樂天人世間。
「復次,四念處觀,是佛所說。謂觀身不淨,無生起想,調伏無明,離煩惱受;觀受是苦、觀心生滅、善觀諸法,亦復如是。
「復次,四正斷,是佛所說。謂已生諸不善法,發勤精進,攝心志念,皆悉斷除;未生諸不善法,發勤精進,攝心志念,防令不起;未生諸善法,發勤精進,攝心志念,而令生起;已生諸善法,發勤精進,攝心志念,而令一切增長圓滿。此名四正斷。
「復次,四神足,是佛所說。謂欲三摩地斷行具足神足;精進三摩地斷行具足神足;心三摩地斷行具足神足;慧三摩地斷行具足神足。
「復次,四禪定,是佛所說。謂若苾芻,已能離諸欲不善法,有尋有伺,此名第一離生喜樂定;若復苾芻,止息尋伺,內心清淨,安住一想,無尋無伺,此名第二定生喜樂定;若復苾芻,不貪於喜,住於捨行,身得輕安妙樂,此名第三離喜妙樂定;若復苾芻,斷除樂想,亦無苦想,無悅意,無惱意,無苦無樂,此名第四捨念清淨定。如是等名為四禪定。
「復次,四無量,是佛所說。謂若苾芻,發起慈心,先於東方行慈,南、西北方,四維上下,亦然行慈。而彼慈心,於一切處、一切世界、一切種類廣大無量而無邊際,亦無分限。此名慈無量。悲、喜、捨三,亦復如是。此等名為四無量。
「復次,四無色定,是佛所說。謂若苾芻,離一切色,無對無礙,而無作意,觀無邊空,此觀行相,名空無邊處定;復離空處,而非所觀,但觀無邊識,此觀行相,名識無邊處定;復離識處,而非所觀,但觀一切,皆無所有,此觀行相,名無所有處定;復離無所有處行相,名為非想非非想處定。如是名為四無色定。
「復次,四智,是佛所說。謂法智、無生智、等智、他心智。
「復次,四安住,是佛所說。謂一切行安住、捨行安住、寂靜行安住、慧行安住。
「復次,四聖諦,是佛所說。謂苦聖諦、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、苦滅往向聖諦。
「復次,四種布施清淨,是佛所說。謂有布施,施者清淨,非受者;或有布施,受者清淨,非施者;或有布施,亦非施者、亦非受者,謂所施清淨;或有布施,施者受者二俱清淨。
「復次,四生,是佛所說。謂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。
「復次,四種母胎事,是佛所說。謂有能了知入母胎事、住母胎事、出母胎事,此名第一母胎事;有能了知入母胎事、住母胎事,不能了知出母胎事,此名第二母胎事;有能了知入母胎事,不能了知住母胎事、出母胎事,此名第三母胎事;有不能了知入母胎事、住母胎事、出母胎事,此名第四母胎事。如是等名為四種母胎事。
「復次,四識住,是佛所說。謂色生、色緣、色住,喜行廣大增長,是識所住;受生、受緣、受住,喜行廣大增長,是識所住;想生、想緣、想住,喜行廣大增長,是識所住;行生、行緣、行住,喜行廣大增長,是識所住。如是等名為四識住。
「復次,四法句,是佛所說。謂神通法句、離恚法句、平等法句、平等三摩地法句。
「復次,四娑摩那曩法,是佛所說。謂若現在樂,此為苦報;若現在苦,此為苦報;若現在苦,此為樂報;若現在樂,此為樂報。此名四娑摩那曩法。
「復次,四向,是佛所說。謂無忍、忍、調伏、寂靜。
「復次,四神通道,是佛所說。謂苦遲緩神通、苦速疾神通、樂遲緩神通、樂速疾神通。
「復次,四預流身,是佛所說。謂有一類預流,於佛如來信心不壞,不毀沙門婆羅門天人魔梵,了知世法;有一類預流,心得清淨,證得佛法,正見正行,各各了知自所修法;有一類預流,心生喜樂,見在家者及彼出家持淨戒者,心生尊敬;有一類預流,自修淨戒,具足不壞,智慧明利,善相寂靜。如是等名為四預流身。
「復次,四沙門果,是佛所說。謂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。
「復次,四取,是佛所說。謂欲取、見取、戒禁取、我語取。
「復次,四三摩地想,是佛所說。謂有見法得樂行轉,此為三摩地想;有知見轉,此為三摩地想;有慧分別轉,此為三摩地想;有身得漏盡轉,此為三摩地想。
「復次,四力,是佛所說。謂慧力、精進力、無礙力、攝力。
「復次,四補特伽羅,是佛所說。有補特伽羅,謂我能修行、我持戒、我如法相應,非他能修行、非他持戒、非他如法相應;有補特伽羅,謂他能修行、他持戒、他如法相應,非我能修行、非我持戒、非我如法相應;有補特伽羅,謂我能修行、他亦能修行,我持戒、他亦持戒,我如法相應、他亦如法相應;有補特伽羅,謂我不能修行、他亦不能修行,我不持戒、他亦不持戒,我不如法相應、他亦不如法相應。如是等名為四補特伽羅。
「復次,四隨眾事,是佛所說。謂與眾同一住處、與眾同一飲食、與眾同一懺悔、與眾同一受用。
「復次,四大輪,是佛所說。謂善說妙法、依止正士、願心平等、修先慧行。
「復次,四攝法,是佛所說。謂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
「復次,四無礙解,是佛所說。謂義無礙解、法無礙解、樂說無礙解、辯才無礙解。
「復次,四煩惱,是佛所說。謂欲煩惱、有煩惱、見煩惱、無明煩惱。
「復次,四行,是佛所說。謂欲行、有行、見行、無明行。
「復次,四身聚,是佛所說。謂無明身聚、瞋身聚、戒禁取身聚、一切著身聚。
「復次,四愛生,是佛所說。謂有苾芻,因彼衣服而生愛心,愛心起故,即生取著。有苾芻,因彼飲食,而生愛心,愛心起故,即生取著。有苾芻,因坐臥具,而生愛心,愛心起故,即生取著。有苾芻,因諸受用,而生愛心,愛心起故,即生取著。此名四愛生。
「復次,四食,是佛所說。謂段食、觸食、思食、識食。
「復次,四不護,是佛所說。謂如來不護身業,身離諸過。如來不護語業,語離諸過。如來不護意業,意離諸過。如來不護壽命,命無損減。
「復次,四顛倒,是佛所說。謂無常謂常,是故生起想顛倒、心顛倒、見顛倒。以苦謂樂,是故生起想、心、見倒。無我謂我,是故生起想、心、見倒。不淨謂淨,是故生起想、心、見倒。如是等名為四顛倒。
「復次,四惡語言,是佛所說。謂妄言、綺語、兩舌、惡口。
「復次,四善語言,是佛所說。謂如實語、質直語、不兩舌語、依法語。
「復次,四非阿曳囉行,是佛所說。謂不見言見、不聞言聞、失念言記念、不知言知。
「復次,四阿曳囉行,是佛所說。謂實見言見、實聞言聞、不失念言記念、實知言知。
「復次,四記,是佛所說。謂一向記、分別記、返問記、默然記。如是等法,佛悲愍心,廣為眾生,如理宣說,而令眾生如說修習,行諸梵行,利益安樂天人世間。
佛說大集法門經卷上
  • 分卷